行業新聞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質量穩定的重組抗體,能特異識別組蛋白H3的三甲基賴氨酸殘基,適合各種表觀遺傳學應用。這一成果于近日發表在《Nature Methods》在線版上。 組蛋白的翻譯后修飾(PTM)在表觀遺...
查看詳情
來自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的研究人員證實,隨著糖尿病惡化一種蛋白質告知了胰島β細胞停止生成胰島素然后自毀。這一研究發現在線發表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志上。 具體說來,該研究小組揭示一...
查看詳情
來自奧地利分子病理學研究所(IMP)的Jan-Michael Peters和他的研究小組發現,一種由cohesin構成的分子骨架支撐了染色體的結構,這一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8月25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人體內的每個細胞...
查看詳情
據報道,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了一種新的抗癌技術——用納米粒子對免疫細胞進行重新編程,使其能識別并攻擊癌癥。研究人員肖恩·馬拉什表示:“通過讓納米粒子靶向攻擊癌細胞的線粒體,并讓癌細胞暴露在樹突細胞下,...
查看詳情
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研究中證實,敲除一種酶可大大削弱侵襲性癌細胞擴散及生長腫瘤的能力,從而為開發癌癥治療提供了一個有前景的新靶點。 這篇論文發表在8月26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查看詳情
來自Princess Margaret癌癥中心的干細胞科學家們證實,GATA3基因影響了造血干細胞的自我更新,這一研究發現將推動探索在實驗室中擴增用于臨床骨髓移植的細胞,從而每年挽救成千上萬的生命。研究結果發表在8月25...
查看詳情
長期以來,終末期肝病在臨床上一直缺乏有效治療方法。第二軍醫大學基礎部細胞生物學教研室主任胡以平教授課題組,通過4年艱辛攻關,終于在近日實現了小鼠成纖維細胞向肝干細胞分化的重編程,并證明了通過這種重編...
查看詳情
近日,《實驗醫學期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鄒衛國團隊的最新成果。該小組發現,微管結合蛋白DCAMKL1通過抑制轉錄因子RUNX2活性進而調控成骨細胞的功能。相關研究有望給骨質疏...
查看詳情
近期,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李斌課題組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潘凡實驗室開展的合作研究取得階段性進展:通過生化及分子免疫學研究手段與疾病動物模型等實驗方法緊密結合,他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LPS-TLR4-My...
查看詳情
由奧地利科學院和維也納Haplogen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利用一種稱之為“基因捕獲”( gene trap)的技術構建出了一個人類單倍體細胞庫,該細胞庫中包括有3000多種細胞系,每個細胞系都具有一種不同的...
查看詳情
根據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小鼠新研究,腸道細菌顯著地影響了免疫系統的B淋巴細胞。盡管以往曾報道過腸道細菌對于T淋巴細胞的影響,這是研究人員第一次證實B細胞在腸道中早期發育,并且微生物影響了...
查看詳情
據報道,荷蘭內梅亨大學研究人員提出一種簡潔的數學模型,結合先進的腦部磁共振圖像獲取與分析技術,能比以往更精確地重建一個人的思想。最近,他們用這種方法成功地確定了一個人正在看哪個字母。相關論文預先發...
查看詳情
在Alfred Pühler教授的領導下,來自比勒菲爾德大學生物技術中心(CeBiTec)的基因組研究人員,成功地對中國倉鼠(Chinese hamster)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研究人員現將他們的結果發表了在國際期刊《自然生物技術...
查看詳情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林團隊與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郝小江研究組合作,發現一個新的Wnt信號通路的小分子激動劑(代號為HLY78),闡明了其在Wnt信號通路激活過程中的作用機制,并初步揭示了其...
查看詳情
來自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科學家們報道發現,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侵入性皮膚感染及其他的嚴重疼痛性感染所造成的疼痛,似乎并非如從前認為的那樣是由于身體免疫反應所導致,而是由這些侵入細菌自身誘導產...
查看詳情
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研究人員通過嚙齒類動物和試管實驗,闡明了炎癥在2型糖尿病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治療這一疾病的一個可能的分子靶點。研究人員說發現機體內的一些天然信使化學物質參與了殺死胰腺...
查看詳情
據《自然-神經科學》上的一項研究稱,在探尋虛擬環境時,人腦會呈現網格狀活動。這表明,我們身體內的導航系統即便在身體未發生物理空間意義上的移動時仍是活躍的。 先前研究認為,動物對空間的感知源于被稱...
查看詳情
據《自然—化學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一種抑制VCP酶的化合物可為治療癌癥提供新工具。 VCP又名p97或Cdc48,是一種ATP酶(利用ATP裂解產生的能量完成其他反應的酶),在蛋白質的可控降解中起著重要作用。 ...
查看詳情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細胞會發生變化,遭受損傷。現在來自Karolinska研究所和馬克思普朗克老化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實衰老不僅由我們一生中的變化累積所決定,還受到遺傳自我們母親的基因的影響。這些研...
查看詳情
由來自萊斯大學、北德克薩斯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國際團體,在一項研究中確定了兩個蛋白是導致乳腺癌增殖的頭號嫌疑犯。這項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有可能為減慢或阻止腫瘤形成提...
查看詳情
澳大利亞科研人員在新一期《癌癥研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研制出一種能有效殺死癌細胞并且副作用很小的新藥,這為治療癌癥帶來了新希望。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報告說,這種新藥代號為TR100,...
查看詳情
德國的研究人員揭示出了細胞保護自身免受壓力傷害的一條新機制。來自德國弗萊堡大學的Kathrin Thedieck和Birgit Holzwarth博士發現,許多細胞中很少研究的一個元件Astrin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盡管過...
查看詳情
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個新型“指南”,可利用它來精確預測各種條件下某一特定基因生成的蛋白質量。這一研究工作將有助于生物學家們操控細胞。研究成果發表在8月18日的《自然遺傳學》(Na...
查看詳情
發表在8月19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一項研究表明,銅(Copper)似乎是引起阿爾茨海默氏癥(Alzheimer disease,AD)發病,并促進疾病進程的一個主要的環境因子。 研究的主要作者、羅徹斯特大學醫...
查看詳情
如同我們利用碎紙機來銷毀不再有用或是包含潛在破壞性信息的文件一樣,細胞利用分子機器來降解不需要或有缺陷的大分子。來自馬克思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現在解碼了在降解核糖核酸(RNA)過程中起至關重...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