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髓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一種兒童惡性腦瘤。麻省總醫院MGH的研究者們,確定了髓母細胞瘤生長和擴散所必需的分子通路,該通路涉及了腫瘤細胞與周圍組織的相互作用,文章發表在二月二十八日的Cell雜志上。研究人員使用...
查看詳情
近日,華東師大生命醫學研究所、上海市調控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千人計劃”劉明耀教授領銜的課題組發現了一種新型抗腫瘤體內生長和轉移的抑制劑。國際腫瘤學期刊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期刊》(Journal of the N...
查看詳情
膠質母細胞瘤是成人最常見的一種致命性腦腫瘤,由于腫瘤能夠迅速產生耐藥,這種疾病很難治療。隨著研究人員更多地了解腫瘤細胞生長和耐藥的原因,他們發現的一些分子信號有可能會促成新的靶向療法,治療這一致命...
查看詳情
被譽為是朝著努力開發靶向性抗癌治療邁出的重要一步,近期一種治療最常見皮膚癌類型的藥物獲得批準,對于患者而言卻是一件喜憂參半的事情。因為盡管初期反應通常顯著,隨著癌癥對治療產生耐受腫瘤往往會再度復發...
查看詳情
美國研究人員2月4日在英國《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志網絡版上報告說,他們利用基因療法,改善了先天失聰的實驗鼠的聽力和平衡能力。 據介紹,尤塞氏綜合征是導致失聰、失明的一大主因,其發病與US...
查看詳情
盡管胰島素信號通路和胰島素樣肽通常與糖尿病等疾病聯系在一起,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其在人體內發揮了另一種至關重要的作用:幫助調節學習和記憶。 在新研究中,除證實了胰島素樣肽在調控學習和記憶相關...
查看詳情
據報道,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形成T細胞和B細胞的骨髓環境。他們發現早期淋巴祖細胞在成骨龕(成骨細胞的凹陷處)的環境下非常活躍,能大量生成抗感染的白細胞,也就是T細胞和B細胞。該研究還為繪制出整個造血系統中...
查看詳情
從它的最終宿主(人類)的角度來看,寄生扁形蟲曼氏血吸蟲(Schistosoma mansoni)有著一種可怕的生活方式。它在糞水中孵化,在釘螺(snail)身體內長成幼蟲,然后鉆過人類皮膚在靜脈中寄生。一旦到達靜脈,它會...
查看詳情
由于肝細胞具有眾多的生物醫學用途,包括用于肝炎研究,藥物代謝及毒性研究,以及用于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疾病移植,數十年來全世界的科學家們一直試圖再生出原代肝細胞。然而直到現在,也沒有實驗室能夠利用任何...
查看詳情
新一代測序技術在爆炸式發展的同時,也衍生出許多其他技術創新。RNA深度測序(RNA-Seq)就是其中之一,這項技術使我們對細胞發育及其調控機制的理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盡管研究細胞RNA并不是什么新鮮...
查看詳情
盡管無數科研人員在經年累月地進行研究,但人們還是未能找到許多人類疾病和特征背后的遺傳因素,例如身高等家族特征和二型糖尿病患病風險。這一現象被稱為“遺傳性缺失”(missing heritability)。 然而,普...
查看詳情
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已知能開啟某些基因幫助細胞在低氧條件下生存的蛋白,也能減慢DNA新鏈復制速度由此阻止新細胞生長。研究人員認為,鑒于DNA復制和新細胞生長對于人體許多功能以及在癌癥...
查看詳情
人類基因組中有一些小DNA片段,盡管它們的序列與各種基因的DNA序列幾乎完全相同,長期以來卻被視作是非編碼的“垃圾”DNA。因此被稱作為“假基因”( pseudogene)。 現在,來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的科學...
查看詳情
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存在骨髓中為不同類型的血液干細胞提供營養的特殊微環境,這一研究發現或有一天能夠提高干細胞移植和化療的成功率。研究人員將這一研究工作在線報告在2月24日的《自然》(...
查看詳情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翟琦巍研究組在一項研究中,提出了小核糖體RNA (srRNA)這一新概念,并初步發現srRNA和糖尿病存在相關性并具有生物學功能。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
查看詳情
細胞分裂和生長失控是癌癥的重要特征。為了找到新的治療靶點對付這一疾病,科學家們一直在致力闡明失控性細胞分裂等過程中控制基因表達,支持腫瘤形成的機制。 在發表于《自然》(Nature)雜志上的一篇新論文中...
查看詳情
最新一期(2月21日)Science雜志上的兩篇文章,公布了由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操刀完成的,關于艾滋病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發現,研究指出這種治療方法的療效超出預...
查看詳情
幾十年來,DNA一直被認為是決定生命遺傳信息的核心物質,但是近些年的研究表明,生命遺傳信息從來就不是基因所能完全決定的,比如科學家們發現,可以在不影響DNA序列的情況下改變基因組的修飾,這種改變不僅可以...
查看詳情
一些動物再生組織的能力,一般被認為是所有多細胞動物所共有的古老程序,也就是說哺乳動物乃至人類也具有那樣的再生潛能。然而,一項蠑螈測序研究對這一觀點提出了挑戰,研究顯示蠑螈再生特性的進化實際上要晚得...
查看詳情
來自第四軍醫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在肝癌中叉頭框蛋白C1(forkhead box C1,FoxC1)表達促進了癌癥轉移,表明了預后不良。研究論文發表在2月5日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最新...
查看詳情
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能夠殺死流感病毒的新型分子化合物。科學家們改進了從前研究人員的方法,操控了流感病毒復制和傳播的一種關鍵性酶。 新化合物將導致他們像開...
查看詳情
免疫系統的存在確保了機體能夠識別和清除外源物質,無論它們是細菌、病毒、灰塵或是碎片。然而不幸的是,設計用于傳遞藥物的納米顆粒,以及如起搏器和人工關節等植入設備,也會被視作外源物,遭受相同的反應。 ...
查看詳情
人類適應性免疫系統在控制癌癥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現在已被廣泛地認知,人們也一直在致力于開發有效的靶向性癌癥免疫療法。其中許多的治療并非是通過細胞毒性作用清除癌細胞,而是轉而抑制癌細胞生長。 來自德國蒂...
查看詳情
來自南開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Biomimetic enzyme nanocomplexes and their use as antidote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for alcohol intoxication”的文章,采用了一...
查看詳情
了解生物體組織在整個生命過程中應對壓力的機制,是了解衰老及疾病的關鍵。血液系統干細胞似乎借助于一種稱為自噬的過程來解決了代謝性應激的問題。 成體組織中的干細胞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過程中,起替換失去、...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