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美國西北大學范伯格醫學院研究人員4月3日發表研究報告說,經動物實驗驗證,他們開發的一種新藥物不但能有效阻止前列腺癌細胞向其他身體組織擴散,而且無毒無副作用。 研究人員當天在芝加哥舉行的美國癌癥研究協...
查看詳情
近期,來自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肝癌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 stabilizes AIB1 protein and cooperates with it to promote human hepatocell...
查看詳情
由來自美國華爾特•里德陸軍研究院(Walter Reed Army Institute of Research)、杜克大學以及其他超過25家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近日解析了RV144艾滋病疫苗可以保護某些受試者對抗HIV的...
查看詳情
據報道,出席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心血管前沿生物學會議(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Biology meeting)的專家預測,心臟病疫苗將在五年內問世。 專家們稱,心臟病疫苗可以通過阻止脂肪沉積堵塞血管預防心臟...
查看詳情
日本一項新研究發現,分析血液中兩種蛋白質的結合程度,就可以診斷是否患上抑郁癥。這一發現有望促進開發出用于診斷抑郁癥的試劑等,改善抑郁癥診斷缺少客觀指標,只能采用問診的局面。 神經突觸之間的神經傳導...
查看詳情
日本一項新研究發現,對于癌癥發病和復發起到重要作用的癌干細胞,能夠自己分泌其生存必需的各種蛋白質。如果能夠破壞這個機制,就有望防止癌癥的復發。 癌干細胞是指具有干細胞性質的癌細胞,有“自我復制”以...
查看詳情
中國學者的一項薈萃分析表明,在女性中高膳食血糖負荷(GL)和血糖指數(GI)可顯著升高冠心病風險,但在男性中并非如此,不良影響在超重和肥胖患者中可能更為顯著。論文于2012年3月22日在線發表于《美國心臟病學...
查看詳情
日前,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多數抗癌藥藥效好壞取決于癌細胞的基因組成,如果進行針對性用藥,提高藥物敏感度,癌癥療法的療效或可更上一個臺階。科學家的這份研究成果發表在3月28日的《自然》雜志上。 科學...
查看詳情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將過多的興趣放在了大腦中的神經元細胞,而另一種被認為主要充當“膠水”將大腦連接在一起的細胞類型——星形膠質細胞卻遭到忽視。近日來自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神經科學家們發現這種細胞...
查看詳情
胸腺在人體免疫反應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人體一種主要的免疫防御細胞——T淋巴細胞就是在胸腺中分化成熟。祖細胞從骨髓遷移到胸腺形成各種類型的T細胞,每種T細胞各自執行著特定的任務。 近日來自德國馬克斯-...
查看詳情
癌癥的一大特征就是癌細胞生長失控。英國研究人員說,他們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了一個控制細胞生長的基因,有望用作抑制癌細胞生長的“剎車”,幫助開發治療癌癥的新方法。 英國諾丁漢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
查看詳情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29日宣布,他們的千人基因組計劃的全部數據將免費對外開放。這些數據總量達到200TB,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類基因變異數據集。亞馬遜旗下的云計算公司——“亞馬遜網絡服務”將存儲這個龐大的數據庫...
查看詳情
染色體易位是指兩條非同源染色體發生斷裂,一條染色體的斷裂片段移至另一條染色體斷端,并連接形成新染色體的過程,由此可引發遺傳信息失控以及細胞轉化而致癌。有時候染色體重排可能是有益的,它使得免疫系統能...
查看詳情
來自新加坡醫學生物研究所(IMB)的科學家們領導的一個國際小組在新研究中發現通常存在于母親卵子中的一種稱之為TRIM28的蛋白在受精后對維持一組特定基因的“表觀遺傳學標記”起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研究發現為深...
查看詳情
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副院長翁建平教授領銜、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等多中心研究團隊共同完成的“2型糖尿病新治療方案研究與臨床應用”系列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
查看詳情
來自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屬下的研究機構——“新加坡免疫學信息網”(Singapore Immunology Network)的科學家們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新研究中發現了一類特殊的脂肪酸分子對激活一種獨特早期應答免疫細胞起至...
查看詳情
疾病往往是由于對生理和病理應激作出的異常或不適當的反應所致。在過去的10年里,大量的研究揭示了哪些microRNAs (miRNAs)參與調控了這些情況下的細胞行為。在3月16日的《細胞》(Cell)雜志上,來自德克薩斯大...
查看詳情
由來自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醫學院和和VE圣地亞哥醫療系統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新研究中基于遺傳信息成功繪制出了第一張人類大腦表面圖譜。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3月30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 ...
查看詳情
去年,來自英國桑格學院的科學家們在Cell雜志上發表了一項驚人的研究發現,揭示了癌癥形成的一種新機制。突破了傳統理論認為癌癥是人體經歷成千上萬次的細胞突變,慢慢演化的結果。研究人員提出當一次細胞危機引...
查看詳情
據國外媒體報道,利物浦大學的科學家已經探索出一種監測蛋白質的新方法,主要針對與長壽有關的蛋白。該發現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為什么有些動物壽命更長。研究小組檢測了超過三十種哺乳動物的基因組,以識別參與...
查看詳情
來自哈佛醫學院柏斯以色列狄肯尼斯醫學中心(BIDMC)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近日在新研究中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抗體技術,利用這一技術識別了阿爾茨海默氏癥的早期致病Tau蛋白。這一成果提高了在疾病早期階段采...
查看詳情
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的著名癌癥遺傳學家Pier Paolo Pandolfi早在1994年開始了腫瘤生物學和遺傳學方向的研究生涯,他的研究組曾成功利用小鼠為模型研究并揭示了多種腫瘤發病的分子機理和遺傳學機制,包括白血病、...
查看詳情
近日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利用強大的DNA測序技術不僅確定了一位癌癥患者的根源基因突變——被視為是個體化癌癥治療的關鍵,并且繪制了疾病的基因演變圖譜,監控了對于治療的反應。 上接:DNA測序為個...
查看詳情
近日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利用強大的DNA測序技術不僅確定了一位癌癥患者的根源基因突變——被視為是個體化癌癥治療的關鍵,并且繪制了疾病的基因演變圖譜,監控了對于治療的反應。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
查看詳情
在大多數真核生物中,染色體末端DNA序列的逐步喪失可通過端粒酶(telomerase)的作用來彌補,這一逆轉錄酶利用部分的RNA亞基作為模板合成端粒重復序列。大量的癌細胞表達高端粒酶活性,端粒酶亞基的突變與一些退...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