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Nuleic Acids Res:三維基因組數據的動態染色質可接近性模型
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統計科學中心李程研究組使用基于Hi-C數據的染色質區域間的相對空間距離,利用布朗運動描述轉錄因子和染色質修飾蛋白在不同染色質區域之間的動態轉移過程,并以此建...
查看詳情
癌細胞為了轉移,必須先從腫瘤和圍繞其周圍的細胞外基質(ECM)中脫離出來,要做到這一點,癌細胞需要將其細胞拉長成魚雷形狀。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Wistar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最新研究中發現在這些細胞和ECM之間...
查看詳情
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上海市胸科醫院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合作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of rare metabolically active tumor cells in pleural effusion an...
查看詳情
因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方面獲得重大突破而聲名鵲起的Jennifer Doudna雖然在CRISPR專利案中暫時失利(CRISPR專利最新消息:張鋒贏了),但研究組成果不斷,繼去年年底開發了兩套新型的CRISPR-Cas基因編輯系...
查看詳情
在你看到一種顏色之前,你能夠僅根據光的波長預測它。音樂無需親耳聽見而能夠僅根據樂譜上的音符加以理解。但是氣味不是這樣的。辨別一種東西聞起來像是玫瑰味、松脂味、汽油味還是海風般清新的唯一方法是聞它。...
查看詳情
如果能知道大腦如何進行記憶的話,也許就有可能發現記憶失敗的病理原因,如阿茲海默癥中出現的癥狀。貝勒醫學院和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揭示了大鼠腦中與恐怖記憶。 有關的神經活動模式。他們發現大鼠會避開...
查看詳情
來自上海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控制體溫的下丘腦神經環路,這為進一步揭示溫度調節機制提供了基礎,也為深入理解中暑、發燒等生理病理反應提供了新的線索,為這些常見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藥物靶點和治療...
查看詳情
廈門大學生科院的韓家淮教授研究組一直致力于程序性細胞壞死(Necroptosis)的研究,近期其研究組揭示了活性氧簇(ROS)促進程序性細胞壞死的新分子機制,指出ROS能通過直接特異地氧化受體相互作用絲氨酸/蘇氨酸...
查看詳情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81101285)等資助下,浙江大學俞云松教授研究團隊與其領導的全國臨床和微生物協作網,通過對攜帶mcr-1基因的質粒生物信息學分析,明確了mcr-1基因的傳播機制,臨床資料顯示mc...
查看詳情

病毒感染可以引發自身免疫疾病的發作,比如急性散播性腦脊髓炎。對于這種疾病,在病毒感染后,機體開始攻擊一種保護大腦和脊髓中神經的蛋白質。不過,病毒感染如何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來引發自身免疫應答,這仍然...
查看詳情
雖然大部分大腸桿菌都屬于共生菌,但仍有一些還是有可能導致疾病的菌株,其中包括腸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以及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它們均擁有一種叫做T3SS(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的系統,能夠...
查看詳情
2013年發生于非洲西部的埃博拉病毒疫情至今已經造成了29000人的感染,并造成了11000多人的死亡。如今,科學家們發現其中最主要的感染源居然是占比微不足道的少數人。人們因而將其稱作"超級擴散者"。 根據最新...
查看詳情
血糖觸發胰腺中的β細胞分泌胰島素,這一過程在糖尿病中受到破壞。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則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時長期存在的高血糖,導...
查看詳情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意大利、荷蘭和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和氨基酸在多能性干細胞中發揮著一種關鍵的作用。這一發現可能在癌癥生物學和再生醫學中提供新的認識。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tem Cell Report...
查看詳情
在發生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之后,這種病毒在人的一生當中持續存在于人體內,而且通常不會產生任何癥狀。然而,大約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感染者會患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也被稱作...
查看詳情
美國猶他州大學Huntsman癌癥研究所(HCI)的科學家今天在《Nature》雜志上發表文章,介紹上皮細胞如何更新,保持細胞分裂和細胞死亡之間的數目恒定。 上皮細胞組成的皮膚覆蓋了內部器官,在器官上形成一道保護...
查看詳情

Nature發布miRNA重要發現:脂肪細胞的miRNA信號
脂肪細胞并不簡單,Joslin糖尿病中心的科學家發現這種細胞并不只是靜靜的待在我們身體中,而且能發出激素和其它信號蛋白,影響多種類型的組織,其中一種竟然是miRNA 。利用脂肪細胞研發基因治療方法,也許能用...
查看詳情
盡管經歷了長達十年的研究,但目前市面上仍然沒有針對瘧疾的疫苗可售。 能夠導致人類患瘧疾的瘧原蟲共有6種,其中最常見的兩種為P. vivax和P. falciparum。它們都可以通過受感染的蚊蟲叮咬傳播,影響了世界...
查看詳情
利用癌細胞自身的代謝系統,研究人員研發出了一種通過小分子糖標記和靶向難以治療癌癥的新方法,這為治療無法對常規靶向抗體產生應答的癌癥(例如三陰性乳腺癌)打開了新的大門。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月13日的...
查看詳情
免疫治療雖然徹底改變了癌癥治療,為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但實體瘤也往往有辦法逃過這些治療。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領導的團隊發現了腫瘤逃逸的途徑之一,并提出了對付這些腫瘤的新辦法。此研究成果于本周發...
查看詳情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31670904,81630058等)資助下,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林欣教授課題組首次揭示了天然免疫系統抗真菌免疫反應的負調控機制,研究成果以“JNK1 Negatively Controls Antifung...
查看詳情
澳大利亞Walter and Eliza Hall 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細胞生物學,生物信息學和成像技術,發現了乳腺中一類長期存在的干細胞,這種干細胞的作用是負責懷孕期間乳腺的生長。這一新發現的干細胞也能...
查看詳情
N6-methyladenosine(m6A)是真核生物mRNA上最常見的一種轉錄后修飾,介導了超過80%的RNA堿基甲基化。這種可逆的mRNA甲基化修飾非常普遍,出現頻率大約是3-5個殘基/mRNA。m6A的研究發現開辟了真核生物轉錄后基因...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