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先天防御系統的關鍵組分防御素HD6能與微生物表面結合,形成“納米網”包裹微生物并使其失活,從而保護小腸細胞防止微生物入侵。文章發表在6月22日的Science雜志上。 該研究...
查看詳情
p53基因是癌癥中最常見的突變基因。由于p53可以阻止DNA損傷的細胞增殖及最終成為癌變細胞,因而被稱為“基因組的衛士”。 然而近日來自石溪大學醫學院的Ute M. Moll和同事們在一項新研究中揭示了癌癥之外,p5...
查看詳情
日本慶應大學等機構參加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生長體毛的毛囊在感知到外部刺激或炎癥風險時,會“召集”免疫細胞并使其分布到表皮中去,觸發免疫反應。過敏性皮炎等疾病或許與這種機理有關。 研...
查看詳情
“FGF13可能是一個智力障礙相關基因,這項研究工作對大眾來說顯得非常令人興奮。”這是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對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張旭研究組新成果的審稿意見。研究組昨天宣布,他們發現一種調控大腦發育...
查看詳情
在2012年3月29日美國遺傳醫學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CMG)會議上,猶他大學兒科和病理小組與猶他大學ARUP公司診斷實驗室做了聯合使用Affymetrix基因芯片分析揭示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查看詳情
日本大地震和福島核泄漏事件好似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但是這一事件,尤其是核泄漏帶來的影響恐怕長時間都無法消除,目前對于核輻射患者并無明顯有效的治療方法,不少科學家都在積極研發新方法。來自美國辛辛那提大...
查看詳情
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PsRobot: a web-based plant small RNA meta-analysis toolbox”的文章,報道了一種小分子RNA整合分析軟件——psRobot,這一在線工具能幫助研究人員獲得...
查看詳情
對于所有多次分裂的細胞來說,維持染色體兩端端粒(telomere)的長度是至關重要的。一種稱作端粒酶(telomerase)的酶可使兩端得以延長,以抵消每次染色體拷貝所發生染色體縮短。端粒酶是細胞生存的必要條件,端...
查看詳情
除了核泄漏輻射之外,其實在醫學上還有離我們更近的輻射,比如醫院診斷治療所用的X-射線,比如癌癥的放射性療法。來自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德國烏爾姆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Pharmacological targeting o...
查看詳情
奇妙的生物世界總是帶給我們許多驚喜,對于“堿基”這一每位分子生物學的學子最熟悉的名詞,經過多年的研究發展,出現了更多的新意義,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第五種,六種,甚至第七,八種堿基相繼被發現。但是...
查看詳情
因癌細胞表面的PD-1和PD-L1蛋白使人體免疫系統內的T細胞無法對癌細胞進行殺滅,研究人員尋找阻斷PD-1和PD-L1發揮作用的方法。 最近,美國多家醫院用百時美施貴寶(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生產的一種抗體藥...
查看詳情
意大利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科研團隊近期發現了一種新的治療艾滋病的雞尾酒療法,感染HIV病毒的獼猴樣本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能夠終止其感染癥狀,并且同時在其免疫系統中產生對HIV病毒的免疫能力。這一研究...
查看詳情
在大科學項目清單中重點強調的一個項目,就是找到人類大腦的“布線圖”,這個包含有上千億個神經細胞,百萬億個神經連接的大型網絡,調控著我們機體的各種動作,各個決策,以及喜怒哀樂。要了解這個神奇的大腦網...
查看詳情
弄清神經遞質、神經元命運的決定因子是當今神經學家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這方面的報道一直較少。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發表文章,揭示了決定神經元命運的轉錄因子表達機制,這加深了我們對神經元發育...
查看詳情
在最新一期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來自麻省總醫院和哈佛醫學院及哈佛-麻省理工的博德研究所的Russell J. H. Ryan和 Bradley E. Bernstein發表了題為“Genetic Events That Shape the Cancer E...
查看詳情
來自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成功地闡明了快速調控基因活性的轉錄因子在成千上萬的可能結合位點中找到染色體上準確位置的機制。這一研究也驗證了一項關于此過程的超過30年的理論。相關論文發布在6月22日的...
查看詳情
在最新一期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來自麻省總醫院和哈佛醫學院及哈佛-麻省理工的博德研究所的Russell J. H. Ryan和 Bradley E. Bernstein發表了題為“Genetic Events That Shape the Cancer E...
查看詳情
記者從杭州市農科院獲悉,該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科研人員在最近的研究中發現,草莓植株體內存在一種能夠識別炭疽病菌入侵的關鍵蛋白分子,它可通過誘導木質素的合成來抵御炭疽病的發生。 日前,國際蛋白質組學領域...
查看詳情
根據莫菲特癌癥中心(Moffitt Cancer Center)的研究人員所說,Charles Darwin在他的自然選擇觀念中就闡明了癌癥常會發生進化。Darwin確定的自然選擇是指自然借以選擇某些物理屬性或表型,傳遞給后代以使生物...
查看詳情
Grb2發音讀作“grab2”,一度被認為只是蛋白質間的一個被動連接,而實際上確實與它的綽號相匹配參與控制了一條重要的細胞信號通路。來自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科學家們將這一研究發現報告在了6月22日的...
查看詳情
今年上半年的禽流感論文全文發表事件目前已經拉下帷幕,但是關于流感的研究卻是愈演愈烈,一方面研究人員指出禽流感病毒可能已經產生的致命變異,這種氨基酸上的變化可能將導致大規模疫情,另一方面研究人員也在...
查看詳情
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和β-受體阻滯劑可謂目前治療高血壓的標準藥物。不過,即便嚴格管理生活并按時服藥,仍有大量患者難以有效控制血壓。美國一種腎神經阻斷系統給這類頑固性高血壓患者帶來了新希望...
查看詳情
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systems biology by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and combinatorial labeling”的文章,采用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技術策略,解決了熒光顯微技術中,無法同...
查看詳情
6月14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子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Structural and Biological...
查看詳情
日本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一研究小組在21日出版的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報告說,如果凝血酶原出現異常,血液凝固就無法“剎車”,可能導致血栓癥。 人體受傷出血時,生成于肝臟的一種血液凝固因子凝血酶原...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