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MAPK全名是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roteikinases),由MAPK、MAPKK和MAPKKK參與構成的MAPK信號通路是真核生物信號傳遞網絡中的重要途徑之一,參與細胞的增殖、分化、遷移及凋亡等過程,與一系列包...
查看詳情
近日,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稱他們發現抑癌基因BRCA1編碼蛋白并非是像過去科學家們認為的那樣借助于E3泛素連接酶活性,而是依賴于BRCT磷蛋白結合域發揮其腫瘤抑制功能。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10...
查看詳情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26日報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最近開發出一種新方法,能在實驗皿上誘導神經元在精確的位置形成軸突連接。研究人員指出,通過這種方法,在可控制的條件下,能迅速、大規模地篩選新藥,幫助...
查看詳情
印度科研人員有史以來第一次完成了楝樹整個基因組的全部測序。 位于班加羅爾的甘尼特實驗室是一家綜合基因組學實驗室,由生物信息學和應用生物技術研究所與生物信息學公司以公私合作伙伴關系在今年初建立。該...
查看詳情
近日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成功構建出了一個包含5000多種蛋白質相互作用數據的大型果蠅蛋白質互作圖譜。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詳細的多細胞生物體蛋白質互作圖譜。這一研究為科研人員探索生命及疾病的分子機制...
查看詳情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發出一種新奇的方法,用一種良性的病毒——噬菌體作為工具,模擬膠原蛋白來組裝具有復雜結構的功能材料。研究人員稱該方法為“自模板材料組裝”,其制造成的特殊功能材料擁有可調...
查看詳情
據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女科學家鮑哲南對人造電子皮膚的研究再上一層樓,繼高靈敏度和自我發電兩大創新之后,她的研究團隊又為這種超級皮膚增加了透明和可拉伸功能,為人造電子皮膚更接近人類皮膚賦予重要意義。 ...
查看詳情
來自Nature網站的消息,美國Sequenom公司于本月17日正式向市場推出了一臺名為MaterniT21的檢測儀,用于檢測孕婦血液以篩查唐氏綜合癥高風險胎兒。目前這一檢測儀已在美國20個主要城市上市銷售。它標志人們期待已...
查看詳情
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等處的研究人員提出了與傳統技術觀點不同的見解,認為常溫下的X射線延伸技術獲得的蛋白結晶結構分析數據更加可靠,他們比對了多種不同蛋白的不同溫度分析數據,提出...
查看詳情
植物和人一樣,被水淹會因缺氧而難以呼吸。不過,最新研究發現,植物在被淹時可激活體內的特定基因,助其“抗洪”。這項成果或有助于人類提高作物的抗水淹能力。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植物生理學研究所10月23...
查看詳情
來自波士頓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廣泛分布的細菌能通過影響干細胞微環境,來促進果蠅中干細胞的分裂,以及之后的生殖細胞生成,這說明這種細菌在進化過程中,已經具備了以細胞微環境為標靶的特別能力。這一研究成...
查看詳情
人類與流感的戰爭,從未停止過。流感病毒就像一個難以捉摸的對手,它有時微不足道,有時卻又十分致命。人類從未遠離它,但又難以認識它。 進入分子生物學時代,科學家借助新的實驗手段,終于能深入這場戰爭的腹...
查看詳情
因為雙眼視物模糊去矯正視力,被查出同時患有馬凡氏綜合征及佝僂病。近日,經美國貝勒醫學院研究證實,今年8歲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紅寺堡女孩小娟是目前全世界發現的首例雙基因突變患者。 2009年,小娟的父親發現...
查看詳情
近日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發現癌癥細胞中的DNA修復并非此前認為的單行道,而是通過同源重組——一種重要的DNA修復機制,使DNA形成一個回轉,從而重新啟動了DNA自我糾錯。這一發現不僅...
查看詳情
童年是人一生最有影響力的時期,年幼時的經歷對于一生性格的培養和形成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在心理學研究中,心理學家常將成人的問題追溯到童年陰影。近年來,神經學家們更是將個人童年生活經歷的影響上升到DNA水...
查看詳情
10月《Nature Methods》特別介紹了兩位科學家:Abbas El Gamal和Mark Schnitzer,嚴格來說這兩位科學家都算不上生命科學領域的科學家,但是他們推出的兩克顯微系統(Two-gram microscopes)卻對于認知大腦,...
查看詳情
不少人喜歡搽香水。美國哈佛大學合成生物學家謝里夫·曼西正在研制一種香水膠囊,取名為“可吞式香水”。顧名思義,就是使用者像吃藥一樣把膠囊吞下,不久后身體就會散發出香味,像搽過香水一樣。 真正的“香汗...
查看詳情
據報道,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心理系馬蒂•敏茨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可模擬小腦功能的計算機芯片。將該芯片與患小腦損傷的實驗鼠相連接后,可使實驗鼠恢復正常活動。 小腦具有負責運動和協調...
查看詳情
英國《柳葉刀·腫瘤學》雜志日前刊登報告說,一種肺癌疫苗在人類臨床試驗中顯出初步成效,將它與化學療法聯合使用可以更好地控制癌癥病情。 本次試驗由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完成,共涉及148名已...
查看詳情

眾所周知,乳腺癌是女性健康的大敵,不過從澳大利亞傳來的一則消息則可能為乳腺癌患者帶來福音。據澳大利亞《先驅太陽報》10月24日報道,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正在嘗試用蜘蛛毒液治療乳腺癌,有望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
查看詳情
來自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奧地利分子病理研究所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等處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非常規的RNAi篩選策略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模型小鼠中篩選了一千余個shRNA,抑制了243個已知染色質的表觀遺傳...
查看詳情
來自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一種之前未知的分子途徑,這一分子途徑對于了解心律失常,以及其它心肌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心臟和肌肉功能基礎科學的深入理解將會給治療方法帶來新思路。這一研究成果公...
查看詳情
據報道,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名為“納米隧道電穿孔”的新技術,或稱為NEP。利用其給細胞注射基因治療藥劑時,不用針頭,而是用電脈沖通過微小的納米隧道,幾毫秒內就能把精確劑量的治療用生物分子...
查看詳情
據報道,紐約大學科學家研發出一種能自我復制的人造DNA(脫氧核糖核酸)結構,有望為新型材料的制造奠定基礎。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志上。 自然界中,自我復制在生物體中普遍存在,但人造結構的...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