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Basel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納米抗體(nanobodies)的基礎上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并將其命名為“Morphotrap”。他們通過這一技術首次在果蠅中選擇性操縱和分析了Dpp的分布,Dpp是影響果蠅翅膀發育的重要成形素之一。這...
查看詳情
來自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一項新研究證實,小鼠的新心肌細胞主要是在出生后不久形成。像人類心臟一樣,在新生兒期后心肌細胞的數量不發生改變,心臟生長只增加了心肌細胞的大小。這些研究結果發布在《細胞》(Ce...
查看詳情
DNA是一種動態的信息形式,信息的儲存和讀取都有一定的規則。將1.8m長的DNA塞進狹小的細胞核并不容易,要展開DNA讀取特定片段和基因也絕非易事。 高等生物的基因組DNA圍繞著由四種組蛋白組成的八聚體,形成碟...
查看詳情
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基因組編輯新成果
南加州大學和Sangamo公司的研究團隊在Nature Biotechnology雜志上發表文章,描述了對造血干/祖細胞(HSPC)進行基因組編輯的更有效方法。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南加州大學的Colin M. Exline博士和Sangamo BioScie...
查看詳情
人體每個細胞都含有一個拷貝的基因組。人們普遍認為,人的一生在不斷累積基因組突變。有些突變生成是爆發式的,這些突變往往是外部因素引起的,比如日光浴和抽煙。但也有一些突變過程是細胞內置的,以恒定的速度...
查看詳情
Science雜志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生物鐘指揮胰島素分泌和控制血糖水平的遺傳學通路。這些發現有助于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法。 生物鐘根據地球的24小時晝夜周期,控制進食、睡眠等生物行為和各...
查看詳情
來自北京大學醫學部的研究人員證實,響應復制壓力PTEN通過MCM2控制了DNA復制過程。這一研究成果發布在11月5日的《Cell Reports》雜志上。 北京大學醫學部尹玉新(Yuxin Yin)教授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尹教...
查看詳情
最近,美國猶他大學的化學家們,設計了一種新的方法來檢測DNA化學損傷,DNA損傷有時會導致基因突變,引發許多疾病,包括各種癌癥和神經系統疾病。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十一月六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 ...
查看詳情
晚期口腔鱗狀細胞癌(OSCC)患者的預后仍不樂觀,更好地了解其背后的機制,對于確定有效的治療靶標,提高OSCC患者的生存率,是至關重要的。最近,來自天津醫科大學和美國達茅斯Geisel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查看詳情
類固醇激素如睪酮和雌二醇,控制了動物生物學的各個方面,對于機體正常功能至關重要。由機體內分泌腺生成和分泌的這些膽固醇衍生物,被釋放到血液中通過血液循環輸送到各種器官的細胞處,在那里它們介導了各種各...
查看詳情
在發布于近期《細胞》(Cell)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了一個基因表達調控新機制,其似乎阻止了潛在癌性基因組重排的發生。這項研究確定了一個保守的抗癌(包括淋巴瘤在內)機制。 染色質是一種由DNA...
查看詳情
正如在中世紀時地球上仍有許多未知領域一樣,今天的研究人員意識到,對于我們微觀世界的細胞,還有許多需要了解的東西。當今的研究人員不是使用六分儀和羅盤,而是使用現代的方法,如質譜法,來研究蛋白質分子的...
查看詳情
生命的基礎分子有時會做出一些奇怪的舉動。舉例來說,酵母DNA鏈受損之后,會像展開的風帆一樣在細胞中擺動。DNA修復中的這種奇怪現象很早以前就為人所知,但不少研究者認為該現象并不存在于人類細胞。 洛克菲...
查看詳情
在發布于近期《細胞》(Cell)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了一個基因表達調控新機制,其似乎阻止了潛在癌性基因組重排的發生。這項研究確定了一個保守的抗癌(包括淋巴瘤在內)機制。 染色質是一種由DNA...
查看詳情
據本周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發表的一項新的研究中,科學家首次發現,流進入血液中的腫瘤DNA,可用于實時跟蹤腫瘤的發展以及對治療的響應。延伸閱讀:新方法檢測循環腫瘤DNA效果良好。 三年多來...
查看詳情
最近有研究人員發現,一個蛋白質家族——控制著一系列的神經元基因,可能是自閉癥譜系障礙的根源。 根據《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自閉癥譜系障礙的癥狀,可能起因于一...
查看詳情
細菌一直在與病毒或入侵核酸進行斗爭,為此它們演化出了多種防御機制,CRISPR/Cas適應性免疫系統就是其中之一。規律成簇的間隔短回文重復CRISPR與內切酶Cas9的組合,可以在引導RNA的指引下,靶標并切割入侵者的...
查看詳情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微生物組研究中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現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又將目光轉向了病毒組研究。他們發表在mBio雜志上的研究顯示,健康人類皮膚上的絕大多數DNA病毒是前所未見的,屬于病毒...
查看詳情
最近,來自清華大學和美國爵碩大學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3D打印方法,能夠制備出高度一致的、胚胎干細胞的“模塊”。 這些細胞——能夠產生我們體內所有的細胞類型,可以被用作“樂高積木”來構建組織結構、更...
查看詳情
眾所周知,免疫系統是機體對抗細菌、病毒和各種入侵者的保護體系。現在人們逐漸意識到,這一體系還起到了一些其它的作用。Weizmann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有一種免疫細胞可以對抗代謝綜合征,包括肥胖癥、高血壓...
查看詳情
神經干細胞的發現挑戰了神經組織不能再生的傳統觀念,這些細胞具有很強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潛能,在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和中樞神經系統損傷中前景廣闊,一直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在成體大腦中,海馬體的內源...
查看詳情
干細胞不僅有超強的自我更新能力,還能分化成各種類型的細胞。對于人體來說,生成干細胞過多可能引發癌癥,生成干細胞過少又不足以支持機體修復,保持這種微妙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南加州大學的Francesca Ma...
查看詳情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細胞分裂方式改變介導調控了Sonic Hedgehog信號控制的小腦顆粒神經元生成。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10月29日《Stem Cell Reports》雜志上。 上海交通大學的高維強(Wei-Qiang ...
查看詳情
MicroRNA(miRNA)是長約22nt的非編碼RNA,這些小RNA在天然細胞中大量存在,它們能與靶基因的mRNA配對,在轉錄后水平上調控目標基因的表達。大量研究表明,microRNA控制著胚胎發育、細胞分化、器官生成等重要的...
查看詳情
來自中山大學、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開發出了一種基于CpG甲基化的檢測方法來預測腎透明細胞癌(ccRCC)的生存。這一重要的研究結果發布在10月30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