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據報道,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系的科學家創建了一種新系統,能夠重復編碼、擦寫和儲存活體細胞DNA中的數據。他們表示,可編程的數據存儲在活體細胞的DNA內,或可成為研究癌癥、衰老和有機體發展等的強大工具。相關...
查看詳情
由四川農業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主導,中、美、英、加等四國共12個單位的50多位研究人員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豬脂肪和肌肉組織的基因組甲基化圖譜》,22日在國際著名學術雜志《自然-通訊》上發表。 該研究...
查看詳情
本周《科學》(Science)的一篇專題文章聚焦了蛋白質芯片(protein array)技術,其中略微談到了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生物設計學院(Biodesign Institute)Virginia G. Piper個體化診斷中心主任Joshua LaBae...
查看詳情
半數前列腺癌細胞存在染色體重排現象,“融合”產生新基因并生成獨特蛋白。然而,人們還不知道該變化是如何促使癌癥發展的。Weill Cornell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這些癌細胞中,包裝成染色質小球的DNA 3D結構...
查看詳情
本周《科學》(Science)的一篇專題文章聚焦了蛋白質芯片(protein array)技術,其中略微談到了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生物設計學院(Biodesign Institute)Virginia G. Piper個體化診斷中心主任Joshua LaBae...
查看詳情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所韓敬東研究組和營養所劉勇研究組共同合作,通過系統研究節食和運動干預對小鼠壽命的影響,發現了若干參與衰老調控的基因表達程序和信號通路,為深入了解營養代謝與延年益壽...
查看詳情
鼠疫、細菌性痢疾和霍亂都有一個共同點:這些危險的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起,細菌利用一種復雜的注射裝置來感染它們的宿主。通過這些針狀結構,它們將分子物質釋放到宿主細胞中,從而逃逸免疫反應。 近日來自德國...
查看詳情
早老性癡呆癥、帕金森氏癥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病理都與大腦中一些神經元細胞的死亡有關,英國一項最新研究說,在動物實驗中找到了防止這些腦細胞死亡的方法,患病實驗鼠可以因此延長生命。 英國《自然》雜志網站近...
查看詳情
科學家近日發現了兒童抗體免疫缺陷病的發病原因,抗體免疫缺陷病是一種能導致呼吸道反復感染以及增加過敏反應的疾病。相關報告發表在本月出版的《自然—免疫學》上。該項研究結果或有助研發出針對免疫缺陷患者的...
查看詳情
日前出版的心血管領域排名第一的國際權威期刊《美國心臟病學院期刊》發表了溫州醫學院藥學院的一項研究成果。該校研究人員揭示了血管緊張素Ⅱ(AngⅡ)對酒精誘導的心肌硝化損傷、細胞死亡、心肌重構及心肌病的發...
查看詳情
2012年5月21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名為“Crystal structure of an orthologue of the NaChBac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的科研論文,報道了電壓門控鈉...
查看詳情

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魯林榮帶領的研究團隊在T淋巴細胞中,發現并命名了一個名叫Tespa1的新基因,并闡釋了其作用機制,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自然—免疫學》上。 據介紹,人體免疫系統依...
查看詳情
為了記錄活細胞中的生物學事件,合成生物學家Drew Endy和他的研究小組成功構建出了第一個基于DNA的可重寫記憶模塊。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當我們談及數據存儲時,通常是就比特(bits...
查看詳情
信息轉為RNA分子。C末端結構域(簡寫為CTD)是這些聚合酶分子的重要結構域。它負責向聚合酶傳達這些遺傳密碼應該如何被復制和處理的信息。為此,P-TEFb酶會以磷酸殘基的形式將分子信息附著到CTD的某些位點上。 ...
查看詳情
美國一個研究團隊在新一期《癌癥研究》雜志上發表報告說,一種名為PEAK1的酪氨酸激酶可能是胰腺導管腺癌的早期生物標記,這一發現有助于將來開發針對這種致命癌癥的新療法。 據美國全國癌癥研究所公布的數據,...
查看詳情
來自博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稱為MicroSCALE(空間局限粘性慢病毒特征芯片)新型的、便攜式的“細胞芯片”,這種芯片克服了現有功能基因組學方法的局限。這一篩選設備代表了該平臺探究基因功能的工具箱中...
查看詳情
十多年前,研究人員發現了細胞沉默基因的一種古老的機制。就如同用調光開關關燈一樣,RNA干擾(RNAi)在簡單生物體以及人類中下調基因活性。科學家們抓住RNAi作為一種工具來“關小”基因確定它們的功能,這一研究領...
查看詳情
罕見變異有可能是導致心臟、肺臟和其他疾病易感性差異的重要原因。 在人類基因組中DNA密碼子單堿基的轉換發生得比預期更加頻繁,但是它們通常只在一個或少數幾個個體中被發現。整個人類基因組罕見變異的豐度與...
查看詳情
在過去的十年里,表觀遺傳學領域的研究揭示了化學修飾堿基是人類基因組的豐富組件,使得我們放棄了在高中學習的DNA由4個堿基組成的遺傳學概念。 現在來自康奈爾大學維爾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獲得的一個遺傳學新發現...
查看詳情
自DNA的“第六種堿基”被揭示出來,遺傳學家們就面對著一個相似的問題。構成DNA的其中一種堿基胞嘧啶的兩種修飾看起來幾乎相同,然而卻意味著不同的事物。而科學家們卻尚未獲得一種途徑來逐個逐個堿基讀取DNA,詳...
查看詳情
2012年5月17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戚益軍研究組在《Molecular Cell》在線發表題為“Cytoplasmic Assembly and Selective Nuclear Import of Arabidopsis ARGONAUTE4/siRNA Complexes”的論文。...
查看詳情
貝勒醫學院和華沙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甲基化水平特別低的DNA鏈易于發生結構突變,從而促進了進化改變和人類疾病。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5月17日的《PLoS Genetics》雜志上。 研究人員評估了一些精細胞...
查看詳情
近日來自康奈爾大學維爾醫學院、哈佛-麻省理工的博德研究所和達那-法伯癌癥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深入探究了前列腺癌的遺傳學,由此揭示了一個不同的分子亞型,其似乎占到了所有病例的15%。這一研究發現...
查看詳情
近日來自康奈爾大學維爾醫學院、哈佛-麻省理工的博德研究所和達那-法伯癌癥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深入探究了前列腺癌的遺傳學,由此揭示了一個不同的分子亞型,其似乎占到了所有病例的15%。這一研究發現...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