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西班牙Bellvitge生物醫學研究所(IDIBELL) 的研究人員找到了癌癥化療中出現多重耐藥性的一個原因。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1月7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隨著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癌癥這個世紀...
查看詳情
基因治療(gene therapy)是指將外源正常基因導入靶細胞,以糾正或補償因基因缺陷和異常引起的疾病,以達到治療目的。也包括轉基因等方面的技術應用。也就是將外源基因通過基因轉移技術將其插入病人的適當的受...
查看詳情
在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中,遺傳信息從DNA、RNA流向蛋白。基因組DNA和組蛋白上都存在可逆的表觀遺傳學修飾,這些修飾可以調控基因的表達,并由此決定細胞的狀態,影響細胞的分化和發育。近年來人們發現,mRNA和...
查看詳情
長非編碼RNA(lncRNA)是一些長度超過二百個核苷酸的RNA分子,來自于基因組的非編碼區域。雖然lncRNA沒有編碼任何蛋白質,但它們在不同組織和發育階段的表達依然具有特異性,這說明lncRNA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
查看詳情
麻省總醫院MGH、Broad研究所與荷蘭的兩家醫學研究中心在Cell雜志上發表了人類功能基因組計劃(HFGP)的重要研究成果。他們通過三項研究揭示了基因、微生物組和環境對免疫應答的影響。 人類消化道中居住著大量...
查看詳情
張素春教授Cell Stem Cell:多能干細胞分化特化神經細胞
人類多能干細胞 (hPSCs)是目前生物學領域最引人注目的話題之一,其原因在于hPSCs可通過改善機體再生能力,為治療許多疾病提供了一個潛在的途徑。此外,hPSCs系統也適用于藥物篩選和毒性測試。 通過hPSCs構建...
查看詳情
我們都知道,當植物缺水時,它們的葉子會枯萎,它們開始看起來干干的。但是在分子水平上發生了什么呢? 最近,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這個問題的答案上實現了重大飛躍,這對于幫助農作物適應干旱及其...
查看詳情
人們往往將突變視為引發疾病的基因錯誤。其實并非所有突變都有害,有些突變甚至能抵消或抑制致病突變的危害。不過,科學家們對這種基因抑制(genetic suppression)機制還知之甚少。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對...
查看詳情
痛覺是有機體受到傷害性刺激所產生的感覺,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這也是有機體內部的警戒系統,能引起防御性反應,具有保護作用。但是強烈的疼痛會引起機體生理功能的紊亂,甚至休克。 11月3日Science雜志圍...
查看詳情
10月,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常興研究組題為“Targeted AID -mediated mutagenesis (TAM) enablesef...
查看詳情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遺傳因素對衰老的貢獻,但是成果甚少。 在過去的十年中,科學家們已經開始認識到非編碼序列在我們基因組中所起的重要生物作用。一種特別“狡猾”的非編碼元件——高度重復的轉座子...
查看詳情
炎癥是糖尿病患者出現心臟病發作、中風、腎臟問題和其他相關并發癥的一個主要原因。現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確定了慢性炎癥的一個可能觸發因子。這項研究結果于11月2日發表在《Nature》...
查看詳情
基因組編輯技術,可讓科學家們能夠在各種哺乳動物細胞系中實現基因敲除。然而,用一種典型的方法,以一種及時的方式,完全破壞一個靶基因,在技術上是具有挑戰性的。為了提高產生可靠基因組修飾的效率,北京大學...
查看詳情
Science雜志發表的一項大規模癌癥基因組研究揭示了與吸煙有關的突變標簽。研究人員首次證實,吸煙會使直接和間接接觸煙草煙霧的組織發生體細胞突變,由此提高多種癌癥的風險。 過去有研究顯示,吸煙會提高17種...
查看詳情
美國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毒性脂肪代謝物(神經酰胺)的累積會阻礙脂肪組織的正常功能,使人更容易患上二型糖尿病。這項研究于十一月三日發表在Cell Metabolism雜志上。 如果我們吃得太多,體內就會...
查看詳情
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耶魯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Drive Spheroid Formation During Early Transcoelomic Metastasis of Ovarian Cancer”的文章,證實了腫...
查看詳情
STING(也稱為MITA)介導天然抗病毒信號轉導,泛素化對于STING的功能非常關鍵。目前人們對STING的去泛素化過程還知之甚少。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這方面獲得了突破。他們在十一月一日在Cell Rese...
查看詳情
最近,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單細胞程序,測量了單個胚胎干細胞中短的非編碼RNA序列的絕對數量。這種新方法可以加深我們對于“基因是如何被調節、不同的細胞類型如何發展”的理解。相關研究結果...
查看詳情
無論在中餐還是西餐中,白蘑菇都是一道重要的食材。不過,白蘑菇最好是現買現做,若是在冰箱中放上兩天,它就會變成褐色,并且黏糊糊的。如今,科學家已經找到一種工具來延遲它的褐變。這就是CRISPR基因編輯技術...
查看詳情
麻省總醫院MGH、Broad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單細胞水平上對腦瘤進行基因組分析,首次在人類腦瘤樣本中鑒定到了癌癥干細胞及其分化后代。這項重要的研究成果十一月二日發表在Nature雜志上。 少突膠質細胞瘤是一種...
查看詳情
在基因之間的DNA片段,散布著重復序列,曾經被認為是“基因組垃圾”,但現在科學家們了解到,一些這樣的垃圾DNA并不是無害的。 在《Cell Reports》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北卡羅來那大學(UNC)Lineberger綜...
查看詳情
最近,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和德國海德堡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DNA修復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將為開發新的抗癌藥物打開大門。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10月27日的《Cell》雜志。 本研究資深作者、ANU副教授...
查看詳情
Nature Methods發布CRISPR新技術:CRISPR-X
斯坦福大學遺傳學系,藥理學系的幾位學者合作,開發出了一種為原位蛋白質工程重利用體細胞超突變的新技術—— CRISPR-X ,這將能幫助科學家們創建復雜的原始遺傳突變文庫,分析完善蛋白質工程。 這一研究成...
查看詳情
今年9月,堪稱“中國諾貝爾”的未來科學大獎揭曉。香港中文大學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盧煜明(Dennis Ming Yuk Lo)教授因發現可以從母親血液中提取到胎兒DNA,而獲得高達100萬美元的生命科學大獎獎金。 ...
查看詳情
擬南芥5-甲基胞嘧啶(5mC)DNA糖基化酶的ROS1/DEMETER家族,是真核生物中第一個遺傳表征的DNA去甲基化酶。然而,ROS1靶基因位點的特征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10月31日在《Nature Plants》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