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癌癥化療出現(xiàn)多重耐藥性的原因
日期:2016-11-08 08:46:45
西班牙Bellvitge生物醫(yī)學研究所(IDIBELL) 的研究人員找到了癌癥化療中出現(xiàn)多重耐藥性的一個原因。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1月7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隨著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癌癥這個世紀殺手在人們面前的面目變得越來越猙獰,每一天都有很多原本幸福的人患上癌癥,每一天都有很癌癥患者在親人留念的眼神中離去。在目前針對癌癥的治療手段中,化療是一個重要且應用廣泛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消滅已擴散到全身各部位的癌細胞,但存在一個主要問題,那就是耐藥性的出現(xiàn)。而且在這幾十的應用中,化療耐藥性早就不是其最初的模樣了,臨床上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藥物的多重交叉耐藥。
“我們發(fā)現(xiàn)10%的結腸癌和胃癌患者會缺失一個稱為 TP53TG1 的分子,TP53TG1 在健康細胞中的功能是阻止YBX1 蛋白的活性。如果癌細胞中沒有 TP53TG1,那么YBX1就能到達細胞核中,而此處正是上百個致癌基因開啟的地方,這些基因能阻止抗腫瘤藥物誘導的癌細胞死亡,”文章作者,Bellvitge生物醫(yī)學研究所的Manel Esteller博士說。
這種耐藥性誘發(fā)機制很廣泛,能誘導包括常見抗腫瘤藥物的耐藥性,如5-氟尿嘧啶(胃癌,結腸癌等癌癥治療藥物),oxyplatinum(結腸癌治療藥物)或伊立替康(大腸癌,乳腺癌等治療藥物),也能誘導近期的一些激酶抑制劑藥物的耐藥性。
Esteller博士解釋道,“我們希望下一步能了解是否有什么藥能逃脫這個機制,以及是否能恢復 TP53TG1分子的活性,從而增強腫瘤對藥物的敏感性。”
除了實驗分析,也有研究人員利用運算方法來分析耐藥性問題: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一種始于骨髓的蜂窩狀結構的癌癥:多發(fā)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多發(fā)性骨髓瘤由于會在骨髓的角落和縫隙中分離出小團細胞,因此很容易產生化療抗性。研究人員構建了一個迷宮樣的六邊形骨髓模型,相互之間通過寬度剛好能讓癌細胞通過的狹窄通道相連,然后就讓癌細胞在這個六邊形結構中生長,并施用化療藥物阿霉素doxorubicin ,看看細胞如何產生耐藥性。
由此研究人員推斷一些一直不會改變的基因也許在癌細胞面臨威脅的時候發(fā)揮重要作用,能保存癌細胞活力,因此他們決定了解這些基因極度保守的序列。他們發(fā)現(xiàn)在耐藥細胞中,一些高度保守,但表達出現(xiàn)變化的基因會編碼對于健康細胞日常功能至關重要的蛋白,比如說,PSMC1基因表達降低涉及精密的DNA損傷應答過程和細胞周期,而PGK1基因表達的增加則與磷酸化和糖酵解有關。
上一篇: 科學家開發(fā)更安全的基因療法
下一篇: JAMA子刊:晚期皮膚癌的免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