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日本東京大學與豐田通信系統公司的研究小組日前宣布,他們開發出能在短時間內預測腦動脈瘤是否會破裂的模擬分析程序,可比現有方法更快地作出預測。 腦動脈瘤是因腦動脈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內壓力增高,腦...
查看詳情
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新型干細胞,這種干細胞專門分化為負責高級思維的神經元,為科學家體外培養“高級”神經元鋪平了道路。大腦中這種神經細胞間的聯系受阻會...
查看詳情
8月7日,英國海德公園上演了奧運會男子“鐵人”爭奪戰,英國“鐵人”布朗利兄弟以驚人的耐力和體能摘得金牌和銅牌。舉重女子48公斤級比賽,日本選手三宅宏實獲得銀牌,三宅來自日本舉重世家,她的父親三宅義行曾...
查看詳情
由來自牛津大學、哈佛-麻省理工博德研究所和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一種新型DNA芯片深入檢測了我們的DNA中與2型糖尿病有可能存在一些關聯的遺傳變異。由此發現了超過10個與2型...
查看詳情
由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和荷蘭Crucell疫苗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三種可保護小鼠抵御2種主要的乙型流感病毒株的人類抗體。過去該研究小組曾報告發現了對抗甲型流感病毒株的廣譜中和抗體。 研究人...
查看詳情
癌癥患者接受化學療法時產生抗藥性,影響療效。美國研究人員發現,這源于化療藥物損壞惡性腫瘤周圍正常細胞,大量生成一種蛋白質,促進癌細胞生長并產生抗藥性。 這項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提高化療效果,延長癌癥患...
查看詳情
從根本上說,糖尿病是一種細胞應激造成的疾病,這包括微觀的細胞應激引發炎癥并使胰臟喪失胰島素生產能力,以及由血糖調控激素的缺失引起的系統性應激。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在糖尿病初始階...
查看詳情
據報道,最近,美國愛荷華大學與國家能源部艾米實驗室科學家合作,將光學顯微與原子力顯微技術結合起來,開發出一種能對單個生物分子進行三維測量的方法,準確性和精確性都達到納米級別。最近出版的《納米快報》...
查看詳情
微流體PCR和DNA測序讓我們能夠從大細胞群中挑出單個的細胞進行分析。現在研究人員正在生物學中發現全新水平的復雜性。 上接:多篇Nature文章聚焦單細胞分析技術 為了實行這種單細胞分析,Navin實驗室利用了...
查看詳情
在各種治療癌癥的手段中,化療是較為激進的方法,因為事實上,化療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殺掉人體健康的細胞和癌細胞。盡管如此,但起碼它是有效的——至少我們之前一直這么認為——這也是為什么這項新的“化療有時反...
查看詳情
新出版的《自然—醫學》雜志報道了一種存在于小鼠和人體內的抗腫瘤通路,該通路中包括了一種由神經祖細胞(NPC)分泌出的特殊脂肪酸分子——辣椒素。 NPC是存在于兒童大腦中的一種細胞,可用于對付腫瘤,能夠分...
查看詳情
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癥DM(最普遍的成人肌萎縮癥類型)背后的分子機制,文章發表在Cell子刊Neuron雜志上。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癥目前還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該疾病以進程性肌損失和肌無力...
查看詳情
發表在Cancer Research雜志上的研究顯示,TRPM7蛋白(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melastatin-like 7)是乳腺癌轉移關鍵性的決定因素。 “我們這項研究中最重要的發現就是,在異種移植瘤模型中乳腺癌的...
查看詳情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作為有機體發育關鍵步驟的甲基化只是靜態地DNA修飾,不會隨環境條件變化而改變。Salk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處于逆境下植物的DNA甲基化模式會發生變化,從而改變對基因的調控。 科學...
查看詳情
蛋白質組(proteomics)分析是針對不同條件下細胞中蛋白的功能和特性進行研究的統稱,這一領域的研究一直以來都落后于基因組研究,后者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一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快速基因組圖譜繪制技術...
查看詳情
化療可以殺死癌細胞,但它也會破壞身體的其他部分。由南卡羅萊納藥物院Igor Roninson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報告稱發現了一類新藥可減少來自化療的細胞損害副作用。這一研究進展似乎適用于廣泛的癌癥,并有可能提高...
查看詳情
受損的皮膚和肝臟往往可以自我修復,心臟卻不具備這種強大的自愈功能。不過,英國《自然》雜志8月5日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從人類胚胎干細胞分化而成的心肌細胞被移植入豚鼠受損的心臟后,成功地實現了與受體...
查看詳情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劉小龍研究組在最新的研究中,揭示了T淋巴細胞定向分化過程中CD8分子表達沉默的調控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免疫學雜志》上。同時,該刊還在“本期熱點...
查看詳情
日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首都醫科大學教授王松靈課題組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北京市腫瘤研究所課題組合作,首次發現哺乳類動物細胞膜的硝酸鹽轉運通道。相關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查看詳情
多年來玉米的性生活吸引了大量的熱切關注。在公元前5000年時,美洲的農學家們采用異花授粉的植物來生產更大的植物或彩色果核,從而生成了第一個雜交玉米品種。 今天,玉米雜交制種成為了一種數十億美元的產業,...
查看詳情
干細胞療法方面的進展緩慢得令人感到沮喪,由于各種研究挑戰、倫理和法律障礙以及團體恐慌導致其不斷延遲。現在,日本京都大學的干細胞前驅山中伸彌打算通過建立治療用干細胞銀行來改變這一領域 。該銀行將保存...
查看詳情

兩項對經濟作物木瓜的最新研究,為性染色體進化提供了寶貴信息,這兩篇文章分別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雜志上。 木瓜性染色體僅有七萬年進化史,而人類性染色體早在超過...
查看詳情
關于雙鏈DNA,我們熟悉的結構是一種右手螺旋結構,也就是B-DNA,還有一種A-DNA和Z-DNA,另外2006年來自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確定出了xDNA的結構,這是一種膨脹的DNA,具有奇怪的雙螺旋分子。那么DNA結構還有其它...
查看詳情
通過Google地圖我們動動鼠標就可以從地球全景圖拉近到自家后院,近日荷蘭Leiden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們在Journal of Cell Biology雜志上發布了細胞生物學的“Google地圖”,并將其稱為虛擬納米顯微鏡。現在人...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