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學者Cell重大突破:首次培育出癌癥類器官
日期:2014-09-05 09:15:04
由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癥中心領導的一項研究,第一次證實了可以在實驗室培育出源自人類前列腺腫瘤的類器官(Organoids),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新工具來測試癌癥藥物和個體化的癌癥療法。研究結果發(fā)表在《細胞》(Cell)雜志上。
研究人員稱利用來自于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活組織樣本,他們成功地培育出了6個前列腺癌類器官,而第7個類器官來自于一名患者的循環(huán)腫瘤細胞。類器官是一種由聚集在一起的細胞構成的三維結構,其空間組織結構與器官相似。
這些前列腺癌類器官的組織結構與它們起源的轉移灶樣本高度相似。測序轉移灶樣本和匹配的類器官顯示,每個類器官與它們起源的患者癌癥基因完全一致。
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的陳宇(Yu Chen,音譯)博士說:“鑒別出一些分子標記物來指明一種藥物是否會起作用,或是一種藥物停止作用的原因,對于癌癥精確治療至為重要。但我們只有有限的能力對一些藥物展開測試,尤其是在前列腺癌狀況下,研究人員只能獲得少數的前列腺癌細胞系。”
加上這7種前列腺癌類器官,陳宇博士研究團隊將現有前列腺癌細胞系的數量增加了一倍。
“我們現在擁有了一個可任我們支配、來捕獲前列腺癌分子多樣性的新資源。這將成為我們可以用來測試藥物敏感性的一個寶貴的工具,”陳宇說。
盡管利用類器官來研究癌癥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但其擴展非常的迅速。2009年,荷蘭Hubrecht研究所的Hans Clevers博士證實腸干細胞能夠形成類器官。Clevers博士是發(fā)表在今天Cell雜志上的另一篇姊妹文章的主要作者,在這篇論文中他描述了如何構建出健康的前列腺類器官。陳宇博士的論文第一次證實了可以培育出來自前列腺癌樣本的類器官。
這些前列腺癌類器官可以用于同時測試多種藥物,陳宇博士研究小組正在追溯比較給予每位患者的藥物對類器官的效應,以找到一些線索來了解患者對治療有或無反應的原因。未來,在給予患者真正的個體化治療之前有可能可以先對患者的類器官進行藥物測試。
僅次于皮膚癌,前列腺癌是美國男性最常見的一種癌癥,2014年大約有23.3萬新確診病例。它也是第二大男性癌癥死亡原因;每36位男性中就有1人死于這一疾病。
盡管其發(fā)病率高,卻難于在實驗室中復制前列腺癌。許多在前列腺癌生長中起作用的突變卻并不出現在當前獲得的細胞系中。一些細胞系與它們的原始來源也有所不同,并且由于它們是由單細胞組成,無法提供與活體器官更接近的類器官可以提供的強大信息。
上一篇: 自組裝DNA納米結構的細胞過程
下一篇: iPS技術重大突破:治療級誘導多能干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