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Hepatology癌癥研究新發現
日期:2013-05-10 09:05:43
來自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發現,肝癌患者體內存在循環干細胞樣EpCAM +(上皮細胞粘附分子陽性)細胞,可作為肝癌根治性切除術后預后不良的一個重要指標。相關研究論文于5月4日發表在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響因子11.665)上。
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樊嘉(Jia Fan)教授和周儉(Jian Zhou)教授為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前者擅長肝臟腫瘤外科診療及肝臟移植,近年來在國際及國內權威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39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86篇。后者主要研究方向為肝癌肝切除或肝移植術后復發轉移的防治。發表論文200余篇,SCI引用60余篇。
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其惡性程度極高。其高發于東南亞、非洲、南歐等地區,我國也是高發區之一。肝癌作為我國第二大的癌癥死亡原因,已成為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重大問題。目前肝癌的一線治療方法仍為肝移植或手術切除。然而80%的HCC患者確診時已為病變晚期,失去手術治療機會。即使是根治性切除后5年復發率仍達到54.1%-61.5%。而化放療和局部治療后的轉移復發率更高。如何預防腫瘤轉移復發已成為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的關鍵。因此,尋找肝癌分子靶向治療靶點和合適的生物標志物來預測腫瘤轉移傾向、判斷腫瘤預后已成為探索預防和治療肝癌中的熱點問題。
EpCAM是一種在人類許多上皮組織、腫瘤組織和干細胞中均有表達的跨膜糖蛋白。它表達在幾乎所有的腺癌、某一些鱗癌、視網膜細胞瘤和肝癌中。近年來的研究發現EpCAM是腫瘤細胞增殖的標志,也是肝癌干細胞的表面標志。
在當前研究中,研究人員對接受根治性切除術治療的肝癌患者,進行了前瞻性的EpCAM+循環腫瘤細胞(CTCs)分析鑒定,并進一步確定了它們的干細胞樣特征以及預后價值。研究人員分別在手術前及術后一個月對來自123名肝癌患者的血液樣本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66.67%的患者存在有循環腫瘤細胞,7.5mL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計數(CTC7.5)為1-34。有51名患者手術前CTC7.5≥2,相比于CTC7.5 of <2的患者他們更早出現腫瘤復發。
研究表明手術前CTC7.5 of ≥2是腫瘤復發的一個獨立預后因子。對于甲胎蛋白(AFP)水平≤400 ng/mL或低復發風險亞群這一指標同樣具有預后意義。研究人員觀察到手術后1個月,患者的CTC陽性率和CTC7.5值顯著下降。而CTC7.5 持續性<2的患者相比CTC7.5 持續性≥2的患者,前者復發率顯著較低。EpCAM+ CTCs特征分析表明,它們顯示癌干細胞生物標記CD13和ABCG2,具有上皮間質轉換,Wnt信號通路激活,高致瘤潛力和低凋亡傾向等特征。
這些研究結果證實EpCAM+ CTCs具有干細胞樣表型,而手術前CTC7.5 of ≥2可作為手術后肝癌患者腫瘤復發的一個新預測指標,其尤其適用于AFP水平≤400 ng/mL或低復發風險亞群。新研究表明EpCAM+ CTCs或可作為健康治療反應的一個實時監控參數,并有可能是肝癌復發一個有潛力的治療靶點。
上一篇: Nature新發現助力性病疫苗研發
下一篇: Nature:核纖層蛋白病研究獲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