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阿爾茨海默癥研究新進展
日期:2013-05-02 09:48:51
β-淀粉樣蛋白在腦部累積并形成斑塊,是阿爾茨海默癥的主要標志。正常情況下,機體中的清理程序能夠去除這種毒性蛋白。而現在科學家們發現,調控蛋白CD33會阻礙這一過程,文章于四月二十五日發表在Cell旗下的Neuron雜志上。這項發現將幫助人們開發新療法,阻止阿爾茨海默癥的疾病發展。
“β-淀粉樣蛋白形成的毒性蛋白斑塊,是晚發型阿爾茨海默癥中的關鍵風險因子。大腦中的支持細胞負責清理有毒物質,而過多的CD33會抑制這一程序,導致晚發型阿爾茨海默癥,”麻省總醫院和哈佛大學的Rudolph Tanzi博士說。“如果能夠開發出抑制腦部CD33活性的新藥,就有望預防或治療這種疾病。”
晚發型阿爾茨海默癥是最常見的一種阿爾茨海默癥。這項研究揭示了與該疾病有關的一個新機制,這一機制本應保護神經元免遭毒性蛋白和炎癥的破壞。
Tanzi及其同事曾于2008年發表了一項研究,對許多受阿爾茨海默癥影響的家庭,進行了大型的全基因組分析。他們發現了四個可能致病的主要因素,CD33基因突變就是其中之一。此前人們只知道,CD33基因所合成的蛋白涉及了免疫系統的調節,但并不了解該蛋白在大腦中的功能。為了明確CD33對阿爾茨海默癥的影響,研究人員進行了一系列實驗。
小膠質細胞microglia是大腦中的支持細胞,研究人員對晚發型阿爾茨海默癥患者死后的大腦進行檢測,發現CD33在小膠質細胞中過表達。研究顯示,小膠質細胞表面的CD33蛋白越多,患者腦部積累的β-淀粉樣蛋白和斑塊也就越多。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在對疾病有一定抵抗力的人腦中,小膠質細胞表面的CD33要少得多,相應的β-淀粉樣蛋白也更少。
研究人員先后構建了缺乏CD33和CD33表達水平低的基因工程小鼠,發現這些小鼠大腦中的β-淀粉樣蛋白和斑塊顯著減少。研究顯示,這些小鼠腦部的小膠質細胞能夠更有效的清理毒性蛋白,而且這種能力與小膠質細胞表面的CD33水平有關。研究人員還指出,CD33能與小膠質細胞中的另一個阿爾茨海默癥風險基因合作,在大腦中調節炎癥。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尋找能夠通過血腦屏障的藥物,希望阻斷小膠質細胞中的CD33活性,從而協助大腦清除β-淀粉樣蛋白。
上一篇: Nature子刊:描繪癌細胞的能源泵
下一篇: 《Cell》報道肝纖維化新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