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精神分裂癥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日期:2013-03-05 10:21:36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小鼠模型揭示了,孕期感染和青春期壓力在精神分裂癥中的關鍵性角色。不過他們強調,沒有必要為此而恐慌。
在美國精神分裂癥的發病率約為1%,這種嚴重的精神障礙往往是成年后發病,至今仍是一種不治之癥。長期以來,醫生和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外界不利因素可能對精神分裂癥發病有著重要作用。孕期感染弓形蟲或流感、精神壓力或家族病史等等都被認為是精神分裂癥的潛在風險因素。不過,人們此前并不了解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日前,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Urs Meyer領導的研究團隊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們首次證明兩個對精神分裂癥有顯著影響的環境因素是聯合起作用的。此外,他們還解析了這些因素的作用機制,明確了它們在哪個人生階段發生才會引發精神分裂癥。為此,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特殊的小鼠模型,并通過這一模型模擬人生階段,該研究發表在最近一期的Science雜志上。
感染與壓力相互作用準媽媽在孕期前半程受到病毒感染,是可能引發精神分裂癥的首個負面環境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孩子又在青春期受到了較大壓力,那么他/她患精神分裂癥的可能性就會顯著增加。研究人員指出,精神分裂癥需要這兩個負面環境影響共同起作用。“如果僅有感染或壓力中的任意一個,是不足以引發精神分裂癥的,” Meyer說。
在孕期感染的基礎上再加上青春期壓力,就可能導致以下問題:母親所受的感染激活胎兒腦部中樞神經系統的特定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而這一細胞所產生的細胞毒素會改變孩子的大腦發育。
小鼠模型的重要線索在準媽媽受到的感染平息之后,小膠質細胞就會休眠,不過這些細胞已經有了“記憶”。如果孩子在青春期遇到嚴重的長期壓力,例如性虐待或身體暴力,小膠質細胞就會蘇醒并在特定大腦區域引起改變。這些神經免疫學改變基本上不會造成毀滅性影響,直至孩子成年。由于青春期是大腦的成熟階段,大腦似乎對這一時期的負面影響格外敏感。“很明顯,有些‘硬件’遭到了無法修復的破壞,”文章的第一作者,Sandra Giovanoli說。
研究人員在復雜小鼠模型的基礎上獲得了這一里程碑式的結果。他們先用特殊物質在小鼠孕期誘發感染以激起免疫應答。等到新生小鼠出生三十或四十天后(小鼠的性成熟年齡,等同于人類的青春期),他們讓小鼠經歷五種不同壓力因素的影響。這些壓力相當于人類中的慢性心理壓力。
隨后,研究人員在青春期結束時和成年期對小鼠行為進行測試。作為對照,他們也同時測試了只受到感染或只經受壓力的小鼠,以及完全沒有接觸這兩種風險因素的小鼠。研究人員發現,青春期結束后小鼠行為并沒有立刻發生異常。但那些既受到感染又經受壓力的小鼠,在成年后其行為變得異常。而且這些小鼠的異常行為模式與人類精神分裂癥患者很相似。
務須恐慌盡管目前可以用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特定癥狀,但這種疾病還無法被治愈。不過,這項研究至少給我們帶來了希望,讓我們能夠在高危人群中及時采取預防措施。同時,這項研究也為其他研究奠定了關鍵性的基礎。
研究人員還強調,準媽媽們沒有必要感到恐慌。許多準媽媽在孕期都受到過皰疹、感冒或流感的感染。每個孩子在青春期都會遇到或多或少的壓力,不論是校園暴力還是家庭爭吵。“只有多種因素在‘恰當’的時間段發生,才會提升精神分裂癥的風險,” Giovanoli說。此外,這一疾病的發展還涉及了其他因素,例如遺傳因素。不過與基因不同的是,特定環境影響是可以改變的,而且孩子也可以學習如何正確應對青春期壓力。
上一篇: Nature醫學:癌癥疫苗為什么不靈
下一篇: Cell子刊:泛素連接酶與線粒體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