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特寫:中國組織工程學(下)
日期:2012-11-19 07:38:26
最新一期(11月16日)的Science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Chinas Push in Tissue Engineering”的新聞文章,從多個方面介紹了中國近年來組織工程學領域的發展,中國政府對于這一“朝陽學科”的大力支持,其中還穿插介紹了南通大學顧曉松(Gu Xiaosong)、上海交大曹誼林(Cao Yilin)等中國組織工程學領域先鋒人物的成果及故事。
上接:Science特寫:中國組織工程學(上)
現在顧曉松正致力讓殼聚糖移植物與從骨髓中抽提的間充質干細胞相結合。在即將發表在《Biomaterials》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顧曉松和同事們描述了如何采用這種方法在獼猴中橋接50毫米正中神經缺損。此外,他的研究小組也正在開發其他的人工神經移植物,其中一種材料來自典型的中國物質:蠶絲蛋白。“其生物兼容性優于殼聚糖,”顧曉松說。
此外,顧曉松團隊現在還在試圖解析人體外周神經可以再生,而其他的人類神經,如脊髓卻無法再生的原因。這是一個讓全世界的研究人員感到困惑的問題。
上海交大曹誼林
上海交通大學的曹誼林是當今中國組織工程學的權威之一。早在1997年之時,他作為哈佛大學一個研究小組的成員在世界最著名的整形外科《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雜志上發表論文,稱他的研究小組成功地在裸鼠身上再生了人耳,這種人耳是由接種軟骨細胞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生成的組織工程軟骨構成。當時曹誼林是在美國與麻省總醫院杰出的組織工程工程師Joseph Vacanti合作。不久之后他就回到的中國。有人說他的成就幫助向中國政府證實了該領域的價值。
現在作為上海上海市組織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的曹誼林與副主任劉偉(Liu Wei)正致力于開展工程軟骨、骨骼、肌腱、皮膚和血管移植物的臨床應用研究。
當前臨床轉化成果
2007年,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批準了中國首個組織工程學產品:由西安第四軍醫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的ActivSkin。這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持有這一人工皮膚技術的國家。此后,在2010年清華大學的骨和腦組織組織工程學專家崔福齋(Cui Fuzhai)開發的一種骨修復支架也獲得SFDA批準。這一材料目前已在3萬患者身上使用,并正推行到世界其他地方。
上一篇: Science特寫:中國組織工程學(上)
下一篇: Science:突破免疫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