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特寫:中國組織工程學(上)
日期:2012-11-19 07:37:08
組織、器官缺損的修復和功能重建仍然是現代醫學面臨的難題。自體或異體組織、器官移植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療手段,然而存在著“以創傷修復創傷”、供體來源不足、免疫排斥等缺陷。很久以來人們一直夢想人體的組織、器官能象機器的零件一樣,可以在工廠內大批量生產,一旦體內的組織、器官出現問題,可以用“新的零件”更換。
組織工程學(tissue engineering)的提出、建立和發展,為實現這一夢想提供了可能,它能以少量種子細胞經體外擴增后與生物材料結合,構建出新的組織或器官,用于替代和修復病變、缺損的組織器官,重建生理功能。
在過去的20多年里,中國的科學家們致力于推動這一研究領域,確立了我國在國際組織工程學領域的領先地位,同時也向人們展示了組織工程的廣闊應用前景。
最新一期(11月16日)的Science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Chinas Push in Tissue Engineering”的新聞文章,從多個方面介紹了中國近年來組織工程學領域的發展,中國政府對于這一“朝陽學科”的大力支持,其中還穿插介紹了南通大學顧曉松(Gu Xiaosong)、上海交大曹誼林(Cao Yilin)等中國組織工程學領域先鋒人物的成果及故事。
南通大學顧曉松
大約有3%的創傷患者存在外周神經損傷導致癱瘓或是運動能力損害。外科醫生可通過從患者其他部位例如腿部取出一根神經,將其移植到受損神經位點的方法來修復這一損傷。但這種方法需要患者接受2次手術,以損失一段神經為代價來修復另一段。替代方法人工神經移植物通常只可以橋接小于30毫米的缺損,導致其無法用于更為嚴重的損傷。
因此,當顧曉松和同事們開始設計制造能夠橋接更遠距離的神經移植物時,這項工作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顧曉松的研究小組是世界上最早采用殼聚糖(chitosan)開發神經移植物的團隊之一,并第一個將這種移植物帶到了臨床。殼聚糖這一材料通常來源于蝦殼或蟹殼。
當時,世界各地其他的研究團隊都在致力于研發以殼聚糖為材料的神經移植物。但顧曉松的方法使得科學家們能夠控制殼聚糖神經導管的生物降解速度——這一特性“對于修復長度、位置和直徑各異的神經缺損極其重要,”上海復旦大學神經科學家楊雄里(Xiongli Yang)說。
顧曉松也是轉化這一人工神經研究進入臨床的第一人。在2010年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批準了臨床試驗。現在一項臨床試驗正在中國的4所醫院開展,已完成了35例。顧曉松預計將在明年結束。
下一篇: Science特寫:中國組織工程學(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