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篇Nature:調控艾滋病新機制
日期:2012-11-05 07:42:55
來自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很罕見的感染了HIV病毒的患者,如何在沒有抗逆轉錄病毒藥物介入的情況下,就能對抗艾滋病病毒的機制,這一發現將有助于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發針對艾滋病毒/艾滋病的疫苗。
如果不給予治療,艾滋病毒幾乎總是會導致人體患上艾滋病,但這只是幾乎,在每300個HIV病毒感染的人群當中會有一位在經過病毒復制的最初爆發后,控制住病毒,在沒有藥物介入的情況下使得艾滋病成為了一種慢性疾病。
這些被稱為“精英控制者(elite controllers)”的個體如何能抑制住病毒的復制,至今仍是一個謎——艾滋病病毒能快速適應人類免疫系統。
來自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病理學教授David I. Watkins與其研究組成員近期完成了一項開創性的研究,解析了這個謎題,指出精英控制者能通過表達一種“殺手細胞”CD8+ T,對抗病毒的兩到三個小區域。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雜志上。
“通過分析免疫系統中這些能成功控制病毒的區域,”Watkins教授說,其研究組近期獲得了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過敏及傳染病研究所1000萬美元的資助,用于從黃熱病疫苗中研發HIV疫苗。“了解這一機制,將有可能揭示出研發出治理全球HIV/AIDS 危機的有效疫苗。”
在這篇Nature文章中,Watkins與他的同事,包括來自巴西的同事,本領域頂尖專家,以及黃熱病疫苗生產商們一道發現了HIV控制現象和已知遺傳決定因素之間的關聯。Watkins解釋說,大約70%的精英控制者體內都存在兩個遺傳決定因素中的一個,但是帶有這些基因類型的人群并不是所有的都能在HIV感染后控制住病毒。因此關鍵問題在于: 遺傳決定因素和控制現象之間存在何種關聯?
為了找到答案,Watkins教授研究組利用一種動物模型進行了一項簡單的實驗,這一動物模型能有效的模擬人體內精英控制者的天然情況。結果他們發現,在表達一種特殊遺傳因素的動物中,有一半能在沒有任何藥物介入的情況下,控制住猴HIV病毒的復制。之后研究人員又在這些動物中加入了這種遺傳決定因素——能誘導CD8+ T細胞,他們發現這些接種的動物就變成了精英控制者。
Watkins教授說:“這可能意味著人體內的這些CD8+ T細胞能靶向控制病毒的小區域,”,“下一步是解析為什么這些殺手細胞如此有效。”
除此之外,近期Watkins教授研究組近期還在Nature Medicine雜志上發表文章,研制出了一種模擬HIV突變的“逃逸型”艾滋病毒,也就是說讓艾滋病毒逃避免疫系統監視的突變,可削減病毒轉移到新宿主的生長能力。
他們發現突變病毒的生長不如原始毒株那樣好。突變,一方面是病毒逃避免疫系統,另一方面也使病毒變弱。為建立逃逸型病毒在人類之間的傳染,研究小組用突變毒株接種猿猴,結果發現大多數逃逸型突變隨著病毒在猿猴體內的生長而消失,往往又恢復到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可以識別的原始序列。
之前已有理論指出,隨著艾滋病的流行,HIV能適應人類免疫系統變得越來越難以識別。Watkins教授等人認為這一發現能幫助減輕這些恐懼。其研究組一直都在針對艾滋病免疫進行研究,近年來的研究重點是研究病毒突變逃逸身體殺傷細胞識別的方式,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是一類在整個機體內執行免疫監督的白細胞,發現感染細胞并在病毒傳播前除去感染細胞。
這些研究都有利于研發艾滋病疫苗,希望通過令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更有效地抵抗病毒,以及表達殺手細胞CD8+ T,能盡快獲得有效安全的艾滋病疫苗。
上一篇: Cell里程碑式成果:擊破癌癥副作用
下一篇: Science:免疫助力細胞重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