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細菌也能誘導體細胞重編程
日期:2012-11-01 07:39:59
2012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頒給了英國科學家約翰·戈登(John B. Gurdon)和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獲獎,獲獎理由是“成熟細胞可被重編程恢復多能性”。這種技術的關鍵就在于利用四種轉錄因子令體細胞重新獲得多能性。
經過多年的研究,其誘導轉錄因子已經被發現可以用多種成分來代替,有的研究人員將其減少為了三種,兩種,有的研究人員則利用蛋白來實現誘導作用,然而近期來自東京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卻發現了幽門螺桿菌具有令體細胞恢復未分化細胞,回到干細胞狀態的類似作用,引起了多方的關注。相關成果公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從胃黏膜中分離出來的一種彎曲樣桿菌。現已確認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病、低度惡性的胃鉆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和胃癌密切相關。
研究顯示幽門螺桿菌的慢性感染是胃黏膜腸化的主要原因,而且會受到腸特異性骶管相關同源異形盒 (CDX) 轉錄因子的異常誘導,其中CDX1和CDX2在這種腸化作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么這些作用因子如何直接調控這種細胞,組織特異性開關的呢?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分析胃上皮細胞中被CDX1直接激活的基因,并從中找到了與重編程因子:SALL4 和 KLF5有關的干性特征,也就是說,當幽門螺桿菌表達的蛋白進入胃上皮細胞之后,CDX1就會激活這兩種基因,從而胃上皮細胞就會重編程成為一種類似干細胞,能發育成消化道各種細胞的干性細胞。
通過進一步分析,研究人員還發現抑制SALL4 或KLF5的表達,就會導致這種特性消失,這從側面也證明了CDX1誘導的SALL4和KLF5能逆轉胃上皮細胞轉變成類似干細胞的祖細胞。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長期出現幽門螺桿菌感染造成的慢性胃炎,胃粘膜上就會出現腸道細胞,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由于重編程為類似干細胞狀態的細胞分裂出了腸道細胞。
這些研究均表明,幽門螺桿菌具有令體細胞恢復未分化細胞,回到干細胞狀態的類似作用,而且由于干細胞也具有癌變的性質,因此這項研究也指出了此種感染與癌變的可能。
上一篇: Cell重要成果:RNA剪切視圖
下一篇: 我科學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