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揭開感光細胞死亡之謎
日期:2012-08-22 08:13:35
哈佛附屬的麻省總醫院眼耳專科血管生成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首次在視網膜色素變性RP動物模型中確定了視錐感光細胞的死亡模式。由哈佛醫學院眼科教授麻省總醫院眼科主任Joan W. Miller和Demetrios G. Vavvas博士領導的這項研究,進一步指出RIP激酶通路能夠作為治療視網膜色素變性失明患者的靶點。該文章發表在八月二十日的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Early Edition雜志上。
視網膜色素變性RP是一種遺傳性疾病,該疾病中眼部“視桿”和“視錐”感光細胞退化最終導致無法逆轉的失明。視桿負責夜視,而視錐負責日間和中心視力。視網膜色素變性造成的失明通常開始于視桿細胞死亡夜視能力喪失,隨后由于視桿和視錐細胞死亡導致外周和中心視力喪失。這種失明會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不變,例如影響他們閱讀或者開車的能力。在世界范圍約有一百萬視網膜色素變性患者。
麻省總醫院眼耳專科的視網膜退化研究顯示,補充維生素A和多吃富含omega-3的食物能夠延緩RP引起的視力下降,不過并不能完全停止疾病進程。絕大多數RP患者最終都會無可避免的失明。
此前有研究鑒定了引起RP的50個致病基因突變,但未能確定視桿和視錐細胞死亡的機制。許多致病基因產生的蛋白特異性用于視桿細胞,而在視桿細胞退化后,未使用這些突變蛋白的視錐細胞的死亡原因和方式還是一個迷。研究人員在RP動物模型中首次發現,RIP激酶介導的壞死涉及了感光細胞的死亡和視錐退化,并且RIP激酶缺乏會減少視錐細胞的損失。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用抑制RIP激酶的藥物進行治療,能夠顯著延緩視錐細胞死亡保護感光細胞。
“盡管我們還并不清楚RIP激酶誘導壞死的詳細機制,但我們發現這種壞死會導致視錐細胞死亡,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這種疾病,更重要的是能進一步幫助我們為失明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手段,”Vavvas博士說。
上一篇: Nature:離子通道缺陷與孤獨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