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新發現:細菌可致癌
日期:2012-08-17 08:29:22
來自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大腸桿菌有可能促進了結腸癌的形成。相關論文在線發布在8月16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
該研究小組過去曾證實患有結腸癌、炎性腸病、克羅恩氏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結腸中存在大量的一類粘性大腸桿菌。
研究小組現在發現這類大腸桿菌攜帶的pks基因編碼了一種毒素可破壞腸壁細胞中的DNA,這些細菌更普遍地存在于炎性腸病和結腸癌患者的結腸中。相比于健康結腸的五分之一比例,大約三分之二的結腸癌患者攜帶了這些大腸桿菌。
利物浦大學與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證實具有結腸炎的小鼠更有可能攜帶這些大腸桿菌,當攜帶著包含pks基因的大腸桿菌時小鼠常常會形成結腸癌。然而攜帶著不包含pks的大腸桿菌的小鼠則不會形成癌癥。他們還發現攜帶pks基因的大腸桿菌的存在似乎并沒有增進腸道的炎癥。
來自利物浦大學轉化醫學研究所的Jonathan Rhodes教授說:“事實上,pks陽性的大腸桿菌看起來并未在引起炎癥增加的情況下促進了小鼠的結腸癌,引導我們調查了其在人類結腸癌中可能發揮的作用。結腸中的這些細菌不僅在炎性腸病患者中,并且在不具有炎性腸病的結腸癌患者中也顯著增高,表明對DNA損傷是pks基因生成的毒素造成的結果,有可能促進了結腸癌的形成?!?/SPAN>
研究的共同作者、利物浦大學的Barry Campbell博士說:“研究表明大腸桿菌比以前認為地更加廣泛地參與了結腸癌的形成。在這些研究結果基礎上了解為何包含pks基因的這類細菌在某些人體內存在而在另一些人體內不存在是非常重要的?!?/SPAN>
研究人員還發現一些飲食藥劑,尤其是車前草和綠花椰菜可以阻止攝取和運輸大腸桿菌通過腸道細胞,他們還發現在加工食品中的脂肪乳化劑促進了細菌通過細胞。
上一篇: Cell子刊:另辟蹊徑miRNA新發現
下一篇: 生物技術領域研究新前沿——DNA條形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