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白血病新型miRNA預后標記分子
日期:2012-05-16 08:15:51
近期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綜合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在一些正常核型急性髓細胞白血病(CN-AML)患者體內鑒別出了一種新型預后標記分子microRNA-3151。該研究對AML的特性提供了新見解,有可能在將來幫助確定患者最佳治療策略,并進一步推動個體化AML治療,相關研究結果發(fā)布在《血液》(Blood)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國際血液學領域著名專家、美國科學院院士Clara D. Bloomfield。Bloomfield是世界第一位探討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治療的醫(yī)生,也是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t (9;22) 融合基因的發(fā)現(xiàn)者。從醫(yī)近40年來,她通過遺傳學研究,極大地促進了成人急性白血病的個體化治療。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是一種造血干細胞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造血生成分化阻滯、原始細胞克隆生長和造血干細胞惡性改變引起正常造血功能喪失,其具有高度異質性。CN-AML是一種較常見的亞型,約占成人AML的45%,預后中等。其中分子改變如基因突變和過度表達與臨床預后密切相關。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當microRNA-3151 (miR-3151)在CN-AML中過度表達時,疾病治療反應不佳,患者經歷更短的緩解期和生存期。這一效應不依賴于有可能存在于細胞中的其他基因突變。
此外,研究人員還證實miR-3151是在一個稱為BAALC的基因內編碼,BAALC在CN-AML中過表達時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預后不良標記物。
Bloomfield 說:“具有高水平miR-3151和BAALC的患者相比于僅單獨高表達miR-3151或BAALC的患者,或是兩者皆低表達的人,擁有最差的預后。這表明miR-3151和BAALC有可能是通過不同的機制發(fā)揮作用增進CN-AML患者不良預后的。”
該研究涉及了179名CN-AML患者,他們的年齡均在60歲或以上,均在癌癥與白血病協(xié)作組B(CALGB)臨床試驗中接受了治療。
MicroRNAs是細胞用以調控生成的蛋白質種類和數量的一類小分子。大約三分之一的人類MicroRNAs在宿主基因中編碼。具體說來,它們定位在基因的內含子部分,當遺傳信息翻譯生成蛋白質時DNA的內含子短片段通常不會被利用。
文章第一作者、博士后研究人員Ann-Kathrin Eisfeld說:“當前對于定位于內含子的microRNAs調控,尤其是它們與宿主基因可能存在的互作知之甚少。這是第一次描述一個癌基因和它的內含子,以及可能的致癌microRNA之間的相互作用。它也可能是在白血病及其他惡性腫瘤中第一個重要的內含子microRNA。”
上一篇: 首次膽管癌綜合性基因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