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在人工造血干細胞治療血液病方面獲突破
日期:2012-01-12 08:55:01
白血病近年來在中國有增長趨勢,并呈現低齡化的特點。治療白血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造血干細胞治療,但目前的治療手段是通過尋找配型的骨髓或造血干細胞,尋找配型適合的造血干細胞很難,經濟成本很高,且從技術上不能完全排除免疫排斥和致瘤可能。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殷勤偉領銜的“脂肪間充質干細胞工程研究項目”,有望克服目前干細胞治療中的細胞配型困難和干細胞來源有限的技術瓶徑,降低干細胞治療成本,同時有望使國家干細胞庫成為歷史。
殷勤偉為中科院“百人計劃”擇優支持項目獲得者、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曾在美國學習和工作 15 年,在堡曼格熱醫學院、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高校被聘為博士后、教職員,講師、助理教授和高級研究員等職。回國后,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 、科技部“863”重點科技計劃攻關專題、國家“十一五”傳染病防治重大專項課題、中科院科研裝備重大專項課題,參與多項國家973和地方科技項目的研究, 榮獲 2009 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已申請 8 項有關生物醫藥方面的發明專利, 主持翻譯了專著《RNAi 干擾技術: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和《基因遞送技術》,在相關領域發表了 50 多篇高質量論文。他領銜的“脂肪間充質干細胞工程研究項目”,有明確的應用前景,計劃在三年內初步產業化,5-10 年內建成一個業務覆蓋全國,乃至輻射全世界的人工造血干細胞工程體系。
“脂肪間充質干細胞工程研究項目”,正在重點突破干細胞研發中的關鍵技術和行業瓶頸:優化和完善脂肪間充質干細胞的維持、自我更新和向造血干細胞定向分化的技術和方法;提升和規模化自主創制的干細胞無分化擴增的生產工藝;克服干細胞的非定向分化傾向,維持定向分化的造血干細胞的功能;獲得規模化的具有成熟功能的三系血細胞;制定干細胞產品質量控制的技術、生產和管理標準;進行中試放大和第三類新醫療技術的臨床實施。最終將為造血干細胞的臨床治療和人工干細胞造血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和堅實的理論基礎。
脂肪間充質干細胞工程研究項目的中試放大,將為其產業化提供治療規范和法規的支持、工藝流程的優化、生產能力的提升、質量標準的制定以及技術人員的培養。
上一篇: Cell頭條:揪出肺癌的“罪魁禍首”
下一篇: miRNA在乙肝病毒感染中的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