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新文章:揭示罕見骨病的新致病基因
日期:2012-01-05 08:39:46
近日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外顯子測序技術發現了原發性厚皮性骨膜病的又一個致病元兇基因SLCO2A1。在此之前,這種罕見骨病的發病原因被證實只有一個。相關研究成果于12月22日在線發表在國際人類遺傳學研究領域頂級學術期刊《美國人類遺傳學雜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影響因子11.68)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骨質疏松和骨病專科的章振林教授,其現任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醫學會骨質疏松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醫學會老年醫學專科委員會委員。擅長代謝性骨病的診治。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近70篇,其中20篇被SCI收錄。
厚皮性骨膜病也稱為原發性肥厚性骨關節病(PHO),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以皮膚肥厚、骨膜增生及杵狀指、回狀頭皮為主要表現。1868年由Friedrich首先報道,1935年Martinez把本病稱為"厚皮性骨膜病"。PHOP臨床較為罕見,與遺傳性結締組織代謝紊亂有關。此前,英國的遺傳學家發現PHO的患者存在著HPGD基因變異。
章振林研究室起初在3個家系年輕患者中發現并沒有HPGD基因突變,而且患者癥狀相對較重。由此大膽推測,原發性厚皮性骨膜病有可能另有致病基因突變。通過近兩年的努力,他們首先利用先進的外顯子測序技術,對一例近親結婚的兒子進行篩查,從海量的基因變異數據庫中,敏銳捕捉到轉運PGE2的SLCO2A1基因突變,并在另外兩個非近親婚配家系患者中得到驗證:該基因編碼蛋白是調節細胞內外PGE2轉運的關鍵,它的突變會導致蛋白轉運PGE2功能下降。
該研究成果不僅為闡明繼發性厚皮性骨膜病的發病機制奠定關鍵基礎,而且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指導,即可通過對這類患者使用環氧合酶2抑制劑(降低PGE2的合成)來治療厚皮性骨膜病,使癥狀得到顯著控制。
上一篇: 2011值得關注的技術:功能基因組資源
下一篇: 丙肝病毒挾持了肝臟中的mi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