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學者獲艾滋病研究新進展
日期:2011-12-09 08:46:23
來自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昆明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Penicillium marneffei-Stimulated Dendritic Cells Enhance HIV-1 Trans-Infection and Promote Viral Infection by Activating Primary CD4+ T Cells”的文章,獲得了艾滋病病毒1型(HIV-1)研究的最新進展,相關成果公布在《PLoS ONE》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上海巴斯德所王建華研究員,以及藍柯研究員,第一作者是上海巴斯德所博士研究生秦琰,這一研究得到了來自中科院、國家基金委和上海市等項目的資助。
I型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1)是引起艾滋病的主要病原體,它屬于單股正鏈核糖核酸(RNA)逆轉錄病毒科(Retroviridae) 慢病毒亞科(Lentivirinae)。該病毒在體內獨特的復制方式(無校正功能)和基因重組使其基因組具有高度的多樣性,并形成一定的地區性分布特點。
深部真菌馬爾尼菲青霉菌(P. marneffei)的感染,已成為繼肺結核桿菌和隱球菌外第三個最常見AIDS相關聯的機會性病原體感染性疾病。機會性病原體如何加速免疫系統的過度激活從而促進AIDS疾病進程,目前尚未研究清楚。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從P. marneffei與HIV-1共感染的病人皮膚損傷組織中分離出這一具有溫度雙相的真菌,以其為代表分析了機會性病原體對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 DC)與HIV-1相互作用的影響。研究發現,P. marneffei刺激的DCs增加其表面黏附分子ICAM-1的表達,從而有效地增強與CD4+ T細胞的接觸,增強HIV-1從DCs至T細胞的傳播。
另外研究人員還發現P. marneffei能刺激的DCs能夠活化更多的靜息狀態的CD4+ T細胞,為HIV-1感染提供了大量的靶細胞。這一研究通過分析機會性病原體對DC-HIV相互作用的影響,加深了對病毒致病機理的理解。
近期艾滋病研究獲得了重要突破:來自美國加州的科學家們首次證明在外源DNA導入活體小鼠肌肉細胞中生成了高效的HIV中和抗體,僅需單次注射就可完全保護小鼠預防HIV感染。
研究人員利用一種遺傳改造的腺病毒來感染小鼠肌肉細胞,這種腺病毒攜帶了一段外源DNA,可編碼生成與HIV感染者血液中抗體相同的蛋白。研究人員證實在感染小鼠肌肉細胞后,這一腺病毒載體將外源DNA片段插入到了肌肉細胞基因組中,生成的抗體最后被分泌進入到血液中。研究人員對用上述方法生成的五種不同的中和抗體進行了檢測。其中有兩種抗體,分別被命名為b12和VRC01,被證實在將HIV的感染劑量提升到高出自然感染的100倍的情況下都能夠完全保護小鼠預防HIV感染。在52周后,治療小鼠體內的抗體表達仍維持在高水平狀態,表明單次治療即可獲得持久的保護。
上一篇: 抗凝血藥物Pradaxa或可引發致命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