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物所用新方法揭示電離輻射對線粒體DNA超螺旋構象的影響
日期:2011-11-08 09:14:00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輻射生物醫學研究組的科研人員研究發現,電離輻射能夠引起顯著的線粒體DNA超螺旋構象變化,這對進一步研究電離輻射對線粒體功能的影響具有指導意義。
線粒體DNA是人體細胞中唯一的核外遺傳物質,線粒體DNA構象的變化可能通過影響線粒體功能而導致細胞命運的改變。目前,傳統的DNA損傷檢測方法,如γH2AX,P53BP1 foci等,往往受到細胞DNA損傷修復系統相關因子的調控,從而影響結果的準確性,而且這些方法都無法檢測線粒體DNA損傷。
近物所研究人員首次使用長距離聚合酶鏈式反應(Long PCR)方法,對電離輻射引起的線粒體DNA損傷進行了檢測。經過驗證,這種方法準確反映了電離輻射引起的線粒體DNA損傷的劑量依賴性。科研人員還通過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對線粒體DNA超螺旋構象的改變進行了精確檢測。同時,通過活性氧、線粒體數量等指標,確定了不同劑量電離輻射對線粒體功能的影響。
線粒體DNA超螺旋構象的改變不僅反映了線粒體DNA環中的單/雙鏈斷裂情況,還暗示了線粒體DNA轉錄和復制過程的改變,對確定線粒體功能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上一篇: 盧煜明教授PLoS獲產前診斷新進展
下一篇: 免疫系統對記憶會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