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條形碼技術有助貝類多樣性研究
日期:2011-07-27 08:55:44
近日,來自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發表了題為“How DNA Barcodes Complement Taxonomy and Explore Species Diversity: The Case Study of a Poorly Understood Marine Fauna”的研究論文。
簾蛤科是海洋雙殼貝類中物種數量最多的一個門類,命名的種類有500余種,其中許多種類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然而,由于種內和種間表型的多態性,一些簾蛤科貝類很難單靠形態特征來鑒定。近年來,人類活動帶來的空前的生物多樣性危機日益嚴重,為了準確評估生物多樣性并進一步有效保護這些形態分類混亂的簾蛤貝類,亟需一種快速而且簡單的方法來界定它們的種的界限。
該研究利用基于線粒體COI基因的DNA條形碼技術,分析了中國沿海60種簾蛤貝類的315個體,發現幾乎所有形態上能夠鑒定到種的個體都形成獨自的DNA條形碼簇;形態上不能確定種名的26個體中,12個體被鑒定到已知種,其余14個體形成5個單獨的支系,可能代表未描述的新種,或者至少是在國內未記錄的種類。此外,在5個傳統的形態種中發現隱存種的存在。該研究證實了DNA條形碼技術能有效鑒定海洋貝類,同時能通過為分類修訂提供有用信息、指示鑒別性的形態特征和標示隱存種,輔助分類和評估生物多樣性。這是迄今為止國內外最大規模的海洋貝類DNA條形碼研究。美國洛克菲勒大學Mark Stoeckle教授在DNA條形碼博客(http://phe.rockefeller.edu/barcode/blog)中介紹了該研究成果,并對作者首次提出的DNA條形碼除具有物種鑒定和隱存種發掘作用外,還具有“Taxonomy disentanglement”第三種作用的觀點予以充分肯定。
該論文是在李琪教授的指導下,由博士研究生陳軍等完成。該研究得到了國家86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的資助。
上一篇: 研究解析UHRF1蛋白晶體結構
下一篇: 大腦縮小是人類獨有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