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麻辣博導”懸賞10萬元招人就讀博士
日期:2011-01-11 12:01:22
以創作《獸獸不是野獸》歌詞一炮走紅的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蔡尚偉近日又有新動作:為招英才加入“蔡門”,蔡尚偉懸賞10萬元招博士。
蔡尚偉不缺生源,相反他頗受學生歡迎。那懸賞10萬元招生又是為何?
蔡尚偉昨日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由于中國學術氛圍和多年來培訓方向出現偏差,真正有創新能力、能解決問題的博士生少之又少,他才想要懸賞招生。
微博懸賞
“歡迎天下英才加盟"蔡門"”
“歡迎天下英才加盟"蔡門"!研究能力強的博士最多可補貼十萬。”
隨著當下國內博士招生高峰期來臨,蔡尚偉于近日早晨在微博上懸賞招生。
隨后蔡還注明其招生潛規則是“非建設學派不招,非誠勿報!”
此微博一出,引來網友關注。有興趣者詢問如何加盟,不屑者嗤之以鼻稱之為“叫獸”。
何謂“建設學派”?蔡尚偉將其解釋為:能夠將理論跟實踐緊密結合,理論來源于實踐更能服務于實踐;在研究中要有問題意識、創新意識、方案意識、標準意識;在功能上強調其建設性;善意改良人生,改良社會的學派。
“網友說,現在的大學教授只有三件事可做:寫論文、發牢騷、罵領導。所以我希望我和我的學生做學問不要僅僅停留于批判,而是能夠提出問題的解決辦法。”
蔡尚偉說,他希望自己的博士能認同這個基本理念,報考他博士的學生最好具有多學科的學術背景和實踐工作經驗,共同支撐學術發展,為國家、人類的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
緣何懸賞?
全因創新性人才缺乏
“蔡尚偉十萬補貼招生,難道是因為生源不夠?”據記者了解,目前在大學里面一般只有工科和醫科才會適當給予學生補貼,而且金額不高;社會學科的學生幾乎沒有任何補貼。但這一疑問被四川大學學生否認。
蔡尚偉的學生江小姐說,蔡尚偉頗受學生歡迎,他講課很靈活,上課不點名,不搞PPT演示,鼓勵討論與思考。這套“放養式”的教學,目前看來效果甚佳:清華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院每年招收8個校外學生,蔡尚偉帶的本科生通常占掉3到5個名額。二來,該學院能帶博士的導師人數有限。
蔡尚偉也說自己不缺生源,報名和錄取的比例目前為10:1。“多年來的經驗告訴我,由于學術氛圍和長期以來培訓方向的偏差,學生從基礎教育開始,知識性教育多,創新性教育匱乏。等他們成為博士,仍舊是創新能力不足,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不足。”蔡尚偉說,這也是他作為一個博導的無奈。
去年全國又一次擴編博士點,但結果是論文數量快速增長,但真正有影響力的、能夠解決實際問題、能為人類文明殿堂添磚加瓦的東西還是不夠。
賞金何來?
戰略合作機構給10萬
十萬元獎金是否是空頭支票?蔡尚偉說,這筆獎金不會從天而降,也不是他自己掏錢,而是來源于長期合作的機構。
“我非常注重學術價值上的建設性取向,強調能幫人解決問題。因此跟各級政府和相關文化機構都有很多合作。這筆獎金將來自于有戰略合作關系的機構。我們幫助解決問題,機構負責提供獎金。”
蔡尚偉還在微博中提到,要“誠交天下同道之友,未入大學彀中之英雄,亦望能多多交流!”對此,他昨日解釋說,現在招生制度有很多問題,很多專業高手往往考不進大學里面來讀博士。比如英文標準過高。
“我做中國文化產業和傳播研究,按照規定報考我的專業英文要65分,而報考工科和醫科只需要40分。我有兩個學生,考了6年都沒有考上,就是因為英文不過關。”
蔡尚偉認為,這就是不合理的規則之一。往往能成為博士的,并非專業功底最強,而是英文功底夠好。因此,他希望能多結識專業性人才,在體制外互為師生。
蔡氏語錄
“網友說,現在的大學教授只有三件事可做:寫論文、發牢騷、罵領導。所以我希望我和我的學生做學問要能夠提出問題的解決辦法。”
“現在招生制度有很多問題,比如英文標準過高。很多專業高手往往考不進大學里面來讀博士。”
“去年全國又一次擴編博士點,但結果是論文數量快速增長,但真正有影響力的、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東西還是不夠。”
蔡氏“潛規則”
“非建設學派不招,非誠勿報!”
圈內評價
2010年5月,成都市文化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文交所)開張,蔡尚偉第一個嘗了鮮。以《獸獸不是野獸》為主打的《新歌19首》成為文交所第一批掛牌出售的項目之一,掛牌價20萬元。
2010年11月,蔡尚偉在微博上寫微小說,雷人的“菜刀體”自成一派。蔡教授還給學生們攤派任務,每人每天至少負責轉發1次,并攤銷10個粉絲。
同樣是川大學生的80后作家顏歌在微博里痛批他這是“丟人現眼”。
2010年年底,某周刊的年終盤點中,蔡尚偉“菜刀體”登上“2010年度十大(文)體”,后附的對蔡本人的評語不乏諷刺和揶揄。
新聞人物“麻辣博導”蔡尚偉
這顯示一個博導對現狀的極度不滿
“這顯示出一個博導求賢若渴的心態和對現狀的極度不滿。”蔡尚偉的同事,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張小元表示非常理解蔡尚偉此舉。
張小元說,在美國學生沒有創新能力是例外,而在中國學生有創新能力則成為例外。在復雜的社會導向和機制下,中國一流的人才往往不愿意讀博士。讀博士的人多是高校教師和畢業后找工作不理想的人。這個學術中心,缺很多真正有學術熱情,有敏銳深刻思想的人。
上一篇: Cell雜志最受關注十篇文章
下一篇: 研究揭示帕金森氏病新信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