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新成果登本領域知名刊物
日期:2011-01-10 19:45:27
來自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功能磁共振技術,并結合心理學自我人格特征判斷的實驗范式,發現人類大腦內側前額葉加工自我人格特征的神經活動受感覺通道的影響,揭示了大腦額葉功能可塑性,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神經科學雜志《Brain》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北京大學心理學系韓世輝教授,其早年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現任北京大學心理學系主任。韓世輝教授具有十幾年從事視知覺、注意和社會認知等方面的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經驗。
人類在社會交往中加工兩種信息,即關于他人和關于自我的信息。以往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人類大腦顳葉、頂葉和額葉加工他人信息(如意圖等)的神經活動不受感覺通道的影響,對于視覺和聽覺通道輸入的關于他人的信息由相似的神經加工機制完成。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功能磁共振技術,結合心理學自我人格特征判斷的實驗范式,發現人類大腦內側前額葉加工自我人格特征的神經活動受感覺通道的影響,這一腦區在被試根據視覺刺激做自我人格判斷時,其活動顯著增強,而根據聽覺刺激做自我人格判斷時沒有顯著變化,提示大腦內側前額葉參與自我加工的神經活動具有感覺通道特異性。
他們進一步的實驗還發現,先天性盲人在根據聽覺刺激做自我人格判斷時,大腦內側前額葉顯著增強,這表明大腦內側前額葉參與自我加工的神經活動具有可塑性,在缺乏視覺信息的條件下由聽覺信息主導。這些發現一方面對理解自我概念的腦機制提供了重要的神經科學數據,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大腦前額葉與社會認知加工有關的神經活動具有依賴感覺信息輸入的可塑性。
韓世輝教授之前曾在在Nature子刊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上發表Letter文章,解析文化對思想體系以及神經科學方面的影響。研究人員通過功能磁共振、事件相關電位等腦成像研究手段,通過比較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在完成各種認知活動中的大腦神經活動的差異,闡明文化對人類大腦認知活動神經基礎的影響,在跨文化腦成像研究研究領域開展了比較系統的研究工作,獲得重要研究成果。
上一篇: 上海交大曙光學者最新文章解析疾病蛋白
下一篇: 歐洲計劃合并兩大科學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