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世界最大規模恐龍化石群
日期:2010-09-10 13:09:54
自2008年1月開始對恐龍化石群進行第三次大規模發掘以來,山東省諸城市就成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海軍的常駐科考站。
“這是鴨嘴龍頭部化石,有1.47米長,是目前發現最大的化石頭骨。”王海軍指著巨大恐龍化石復原骨架對《科學時報》記者說。在諸城恐龍澗化石修復大廳,長22米、高11米的鴨嘴龍是恐龍澗的“鎮館之寶”。
山東諸城因有罕見的恐龍化石群,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就被世人所關注。而第三次大規模恐龍化石發掘至今,最大恐龍化石群、最大鴨嘴龍、最大恐龍足跡化石群等一系列新發現,已使這里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龍城”。
7000萬年前,萊諸盆地龐大的恐龍家族為何突然滅絕?是什么原因造成不同時期、不同屬種的恐龍化石層疊在一起?
8月27日,第三次大規模諸城恐龍化石發掘成果媒體行動新聞通報會舉行,一系列謎題正在隨著科考的深入逐漸化解。
分布1500平方公里新屬種達10個
在庫溝恐龍化石長廊,記者看到,長500多米,均深30米,呈45度斜坡分布,形形色色的巨型恐龍遺骸不規則鑲嵌在灰褐色的巖石中,化石密布的坡面像一面巨幅浮雕。經中外專家證實,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群。
諸城恐龍化石資源豐富,全市13處鎮(街道)已發現恐龍化石點多達30個,分布面積1500平方公里。自第三次大規模發掘以來,發掘面積達2.3萬平方米,出產恐龍化石2萬多塊,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恐龍化石埋藏地。
目前,已裝架起體長超過20米的“巨大華夏龍”鴨嘴龍骨架,堪稱“世界龍王”。截至目前,已發現庫溝恐龍化石長廊、恐龍澗化石隆起帶、臧家莊化石層疊區等三處大規模恐龍化石埋藏地,發現恐龍化石15000多塊,構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群。
專家考證,這些恐龍化石群形成于約7000萬年前,屬中生代白堊紀晚期,化石的典型性、稀有性及代表性非常突出。
“這里的恐龍種類繁多,目前發現的恐龍屬種至少已達10個,包括3種角龍,3種暴龍,至少兩種以上的鴨嘴龍,以及甲龍和虛骨龍等,還有一些從未見過的新屬種。”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介紹說,諸城恐龍化石埋藏豐富、種類齊全、保存完好,為世界罕見。
“諸城中國角龍”的名稱就是由徐星命名的。它是一個大型角龍的新屬種,徐星的論文發表在《科學通報》(英文版)2010年第55卷第16期上,題目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個角龍科化石和它的生物地理學指示意義》。
徐星認為,“諸城中國角龍”是北美地區以外發現的唯一真正意義上的角龍化石,它的出現動搖了整個角龍科恐龍分類學和演化關系的基礎,證實了亞洲同樣存在晚白堊進步的角龍科恐龍,模糊了尖角龍和開角龍的分類界限,并提供了許多關于非角龍科恐龍到角龍科恐龍形態轉變的重要信息,填補了角龍研究領域的空白,對于恐龍生物地理學將產生重大影響。
諸城恐龍的暴露面積之大,或是美國猶他州國立恐龍公園的兩倍以上。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趙喜進估計,目前已經發掘出的恐龍化石,從規模上還不到全部的一半,更多問題會隨發掘深入不斷揭曉。
恐龍滅絕或與自然災害有關
恐龍的滅絕,依舊是地球進化史上的一個未解之謎。
記者在挖掘現場看到,此地產出的恐龍化石大多受化石埋藏地層礦物質長期物理滲透而呈現出多彩顏色。如灰紫色化石是由于巖層中含有少量的低價鐵與高價鐵的混合物;灰綠色化石是由于巖層中含有少量的氧化亞鐵;褐黃色化石是由于巖石中含有長石砂巖等。
此外,恐龍澗一帶的地層是晚白堊紀王氏群的地層,距今約8000萬年左右,砂巖中有河道沉積結構。
研究發現,恐龍骨骼形成化石的幾率是千萬分之一,然而諸城地區有這么多白堊紀晚期的恐龍化石遺存下來,并且集群化地埋葬在一起,說明它們在同一時間內大規模死亡。
“有可能是一次特大海嘯引起的。”王海軍說。在他看來,諸城地處黃海附近,在遠古時代這里離海岸線較近,極有可能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引發的太平洋高達上百米的巨大海嘯,覆蓋了整個東部區域,造成了諸城恐龍的滅絕。
“經過對諸城恐龍澗一帶的地質研究發現,附近沒有火山噴發形成的巖漿層和熔巖。因此,巨大火山噴發導致諸城恐龍滅絕一說,就目前的研究來說還沒有直接依據和佐證。”王海軍補充說。
此外,從發掘現場看,也有水流作用存在的痕跡。如果不是海嘯,一般的暴雨、洪水或者泥石流不足以給恐龍造成大面積的致命傷害,充其量也是局部的。
當然,王海軍也指出,關于海嘯一說還僅僅停留在推測的角度,需要有大量的科學佐證,結論方正式成立。
王海軍說,諸城產出的恐龍化石數量之多,說明晚白堊世的諸城地區恐龍密集,是一處大規模的恐龍聚居地。這些新發現意義重大,對于研究白堊紀晚期古環境變遷、古生物進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考價值;對于破解發生在那一時期的恐龍滅絕之謎,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研究資料。
上一篇: 《自然》:科學家發現神經系統“交警”
下一篇: 訪揭盛華教授:蜱蟲叮咬為何致死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