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益團體干預未能給受虐婦女的抑郁癥以改善
日期:2010-08-04 17:35:49
據8月4日刊《美國醫學會雜志》(這是一期有關暴力和人權的專刊) 上的一項研究披露,在那些作為親密伴侶暴力事件幸存者的華裔婦女中,一種權益團體的干預沒有產生受害者抑郁癥狀在臨床上的有意義的改善。其干預手段包括:激勵培訓以及來自社會工作者的電話支持。
針對女性的親密伴侶暴力(IPV)對受害幸存者來說具有負面的精神健康后果,其中包括抑郁癥。權益團體的干預目的是通過幫助受害者對處境的了解、發現可能的解決方案并達到她們所設立的目標來提高受虐待婦女的自我照顧能力。
中國香港大學的Agnes Tiwari, Ph.D.及其同事開展了一項由評估員盲評的,對200名年齡18歲或以上具有親密伴侶暴力歷史的華裔婦女的隨機對照試驗。該項試驗是在2007月2月至2009年6月間在香港的一個社區中心開展的,旨在測定權益團體的干預是否能夠改善親密伴侶暴力幸存者的抑郁癥狀。
該項干預是由一個長達30分鐘的激勵培訓與安全評估和計劃相結合所組成的;激勵培訓是由一名注冊的社會工作者所給予的,其聚焦點是改善選擇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此后,該社會工作者會提供每周一次的電話支持。在對照組的女性所接受的是通常的社區服務,其中包括孩子照顧、醫療照顧和宣傳以及娛樂節目等。
這2組的婦女所報告的平均發病率為:在基線水平的嚴重抑郁癥、在3個月時的中度的抑郁癥以及在9個月時的輕度的抑郁癥。
文章的作者報告說:“在對基線值進行校正之后,在 3個月和9個月時的變化干預效應沒有明顯的不同。”
這2組的女性報告說,其伴侶的心理攻擊的平均發生率在最初的時候有所增加,接著在研究完成的時候,該發生率變低。
在隨訪性的電話支持中,這些女性所表達的需要聚焦在孩子撫養的問題上,但很少聚焦在與她們關系密切的伴侶的問題上。
文章的作者得出結論:“在這一由權益團體對居住在社區中的華裔婦女進行干預的隨機化臨床試驗中,這些干預沒有產生對抑郁癥狀具有臨床意義的改善。”
上一篇: 干細胞分化的預測因子
下一篇: 紅斑狼瘡治療新靶點 miRNA再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