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鋅缺陷發光機制與調控研究
日期:2010-05-19 17:49:25
缺陷對氧化鋅的光學、光電子學性能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氧化鋅可見發光的缺陷機制一直存在爭議。中科院固體所蔡偉平、曾海波課題組在氧化鋅缺陷發光機制與調控研究方面取得了進展,該工作將有助于氧化鋅可見發光的最終確立,推動相關基礎研究與應用;同時相對于通常所注意的形貌、尺寸等,納米材料的微結構控制對其性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相關論文發表在《先進功能材料》(Adv. Funct. Mater. )上。
近年來,蔡偉平、曾海波課題組發展了具有局域瞬態極端條件的液相激光燒方法,并進行納米顆粒的獨特微結構相關的物性研究。在此基礎上,獲得了具有穩定較強藍色發光的氧化鋅納米顆粒,進行了對缺陷發光機制的探索。一方面,研究了藍色發光對激發波長依賴性。發現藍色發光存在幾個固定的擇優發射能量點;藍色發光到綠色發光的轉變,不是連續移動而是此消彼長的過程;藍色發光的激發譜可以延伸到可見光波段,相應激發能量明顯小于帶隙寬度,并存在一系列子峰。另一方面,對相關缺陷進行了電子順磁共振和正電子湮滅的研究。觀察到間隙鋅、空位氧、間隙鋅復合缺陷、間隙氫在一定條件下的共存;隨著藍色發光到綠色發光的轉換,間隙鋅和空位氧在EPR譜中存在強烈相關的變化。此外,通過更細致的微結構控制,可見發光獲得了一定稱度上的調控。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近年來,蔡偉平、曾海波課題組發展了具有局域瞬態極端條件的液相激光燒方法,并進行納米顆粒的獨特微結構相關的物性研究。在此基礎上,獲得了具有穩定較強藍色發光的氧化鋅納米顆粒,進行了對缺陷發光機制的探索。一方面,研究了藍色發光對激發波長依賴性。發現藍色發光存在幾個固定的擇優發射能量點;藍色發光到綠色發光的轉變,不是連續移動而是此消彼長的過程;藍色發光的激發譜可以延伸到可見光波段,相應激發能量明顯小于帶隙寬度,并存在一系列子峰。另一方面,對相關缺陷進行了電子順磁共振和正電子湮滅的研究。觀察到間隙鋅、空位氧、間隙鋅復合缺陷、間隙氫在一定條件下的共存;隨著藍色發光到綠色發光的轉換,間隙鋅和空位氧在EPR譜中存在強烈相關的變化。此外,通過更細致的微結構控制,可見發光獲得了一定稱度上的調控。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上一篇: 歐洲即將進入冰河世紀不成立
下一篇: 阻礙胚胎發育的Ash2l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