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蝙蝠飛行起源的機制
日期:2010-05-06 07:49:45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及其指導的博士生沈永義注意到飛行消耗的能量是奔跑3-15倍。因此,飛行除了需要骨骼等形態變化外,還需要能量供應系統的高效率化,以便能適應能量需求的急劇增加。通俗的比喻就是飛機能飛,不單單需要機翼等形態結構,還需要有強大的發動機來提供動力。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通過氧化呼吸鏈提供了生物體95%的能量,是動物各種運動所需能量動力的“發動機”。因此他們推測線粒體產能系統的進化應該與蝙蝠飛行能力的起源密切相關。通過全基因組比較分析,他們證實在蝙蝠飛行能力的起源過程中,線粒體的氧化呼吸鏈基因受到正選擇,線粒體與細胞核編碼的基因發生協同進化,以適應飛行起源過程中對能量需求的急劇增加。
該研究成果于4月26日在國際著名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美國科學院院士David M. Hillis評價道:“該研究十分出色且令人興奮,該研究結果對了解線粒體的分子生物學和進化,以及飛行的分子適應機制有廣泛的意義”。
有趣的是,該研究團隊2009年通過對飛行能力健全與退化的鳥類的比較研究,在Genome Research發表的姐妹篇工作揭示,線粒體基因組的選擇壓力與動物運動能力密切相關。
上一篇: 基因不完全控制多發性硬化癥
下一篇: TAB2蛋白介入經典Wnt信號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