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研發新基因檢測方法輔助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日期:2010-04-30 14:55:17
德國沙里泰大學醫院27日發表公報說,一種名叫腫瘤壞死因子的蛋白質會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抗腫瘤壞死因子療法”通過阻斷這種蛋白質來消除炎癥,但這種療法卻不適用于所有患者,而且有一定副作用。
該院研究人員利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技術研究了27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血液,發現患者體內一種名為CD11c的基因表達強度與“抗腫瘤壞死因子療法”的療效有顯著關系。
研究顯示,這種療法只在CD11c基因表達較強的患者身上有效,而這類患者約占所有病例的60%。
研究人員說,利用新的基因檢測法,醫生可以提前確定“抗腫瘤壞死因子療法”是否適合某一患者,避免了不適合此療法的患者受其副作用影響。研究人員下一步希望將這種檢測方法與其他療法結合,開發出更有效的新療法。
這一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雙月刊上。
上一篇: 科學家發現與常見遺傳性神經疾病相關聯的致病基因突變
下一篇: 日本發現老鼠調節體溫神經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