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改善認知功能的新物質
日期:2010-04-26 16:57:04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神經內科鐘春玖教授和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徐天樂研究員,前者早年畢業于安徽醫科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特別是老年性癡呆與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與神經生化、神經干細胞應用,主要研究課題獲衛生部青年科技基金、上海市科技基金(重點項目)等資助,先后在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美國神經放射學雜志)等國內外權威與核心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
老年癡呆癥,又稱阿爾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 是發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種原發性退行性腦病,指的是一種持續性高級神經功能活動障礙,即在沒有意識障礙的狀態下,記憶、思維、分析判斷、視空間辨認、情緒等方面的障礙。其特征性病理變化為大腦皮層萎縮,并伴有β-淀粉樣蛋白沉積,神經原纖維纏結 ,大量記憶性神經元數目減少,以及老年斑的形成。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或逆轉疾病進展的治療藥物。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老年性癡呆轉基因小鼠模型研究發現,一個新型維生素B1衍生物治療八周后,能顯著增加老年性癡呆轉基因小鼠模型在Morris水迷宮第Ⅳ象限穿臺次數和停留時間,減少癡呆小鼠腦內老年斑和神經纖維纏結數量,具有劑量—效應關系。
這一實驗結果表明,該新型維生素B1衍生物是通過非維生素B1依賴的作用機制發揮作用的,其藥理作用與顯著增加糖合酶-3α和3β的磷酸化,抑制糖合酶-3活性有關。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神經內科鐘春玖教授在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特別是老年性癡呆與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與神經生化、神經干細胞應用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這一最新成果是其通過長達10年潛心研究獲得。
老齡化趨勢讓老年性癡呆患者數量增多,因此國內外在這方面都花費了一些人力物力進行研究,但是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氏癥的基因變異并不總是有害的,它增加老年人得老年癡呆的風險,但是卻能使年輕人更加聰明,具有更高的學歷和比同齡人有更強的記憶力。
這個發現改善了基因變異的負面形象。它也說明了為什么這個基因變異對老年人具有破壞性的影響,但是卻很常見。基因變異攜帶者可以在生命早期獲得更有利的條件,在它的負面影響表現出來之前,允許他們生育后代,把變異基因繼續傳遞下去。
上一篇: 最新Nature發布RNA干擾技術專題
下一篇: 染色體步移技術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