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不記事?這時候才關鍵
日期:2016-07-21 09:00:16
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老爸老媽在津津樂道你的童年往事,但你卻完全沒有印象。實際上,在兩歲到四歲這段時期我們形成的記憶很快就會被忘掉。這個現象被科學家們稱為幼兒期失憶。
既然留不下什么記憶,那這段時期是否就無足輕重了呢?紐約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兩歲到四歲是嬰幼兒學習的關鍵階段,對大腦功能的發展非常重要。相關論文發表在權威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在上幼兒園之前兒童大腦就需要獲得充足而且健康的刺激,”領導這項研究的Cristina Alberini解釋道。“缺乏這樣的刺激,神經系統就有可能無法正確發展學習和記憶功能。”
研究人員對出生17天和出生24天的大鼠進行了比較。17日齡的大鼠相當于三歲左右的人類,這個時期的情景記憶(比如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會很快被忘記。24日齡的大鼠相當于六至九歲的人類,它們已經可以形成和保留長期記憶了。成年大鼠能像人類一樣記得自己在特定地點的不愉快經歷,避免再次回到這個地方。
研究人員將測試用的盒子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安全區,一個是電擊區。他們先把大鼠放在安全區,讓其背對分隔不同區域的門。十秒鐘之后這扇門自動打開,大鼠可以由此進入電擊區。一旦大鼠走入電擊區,足部就會受到溫和電擊。
研究顯示,17日齡的大鼠存在幼兒期失憶現象,它們被電擊后能學會不去電擊區,但這段記憶很快就會消失,一天后它們就會再次進入電擊區。而24日齡的大鼠能夠持續保留電擊記憶,長時間避免進入這個地方。
令人驚訝的是,研究人員發現電擊經歷其實在幼年大鼠大腦中已經留下了痕跡。等這些大鼠長大些以后用特定線索提醒它們,它們可以回憶起當初的環境和足部電擊。這說明幼年大鼠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潛在記憶,幼年經歷雖然沒有被牢記,但還是能夠影響大鼠成年后的行為。
為了揭示其中的機制,研究人員對大鼠腦部的海馬體進行了深入研究。此前的研究顯示,大腦編碼新的情景記憶需要海馬體。現在研究人員證實,如果大腦的海馬體失活,幼年大鼠就無法形成潛在記憶,長大之后它們面對提醒也沒什么反應。
這項研究表明,“關鍵期”機制是建立幼年記憶的基礎。關鍵期是指一種特殊的發育階段,神經系統在這個階段對環境刺激特別敏感。如果個體在該階段沒有獲得適當刺激,日后就很難發展出相應的功能。舉例來說,視覺和語言能力就是基于關鍵期的功能。
研究人員指出,情景學習也有一個關鍵期,海馬體在這個階段學習如何有效處理和儲存長期記憶。幼兒大腦需要通過學習來接收刺激,這樣它才能練習記憶形成。沒有這些經歷,神經系統的學習能力就會受到影響。
我們都有一些希望珍藏一生的寶貴記憶,但科學家們發現,新長出的一茬腦細胞可能會將這些記憶抹去。Science雜志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大腦海馬體的新神經元形成會破壞之前獲得的信息。海馬體是大腦中與記憶形成有關的區域,在人類、小鼠和其他一些哺乳動物的一生中,海馬體始終有新神經元在形成。
一歲以前嬰兒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那么這種睡眠模式是否與嬰兒的生長和發育水平有關呢?科學家們發現,白天的小睡能幫助嬰兒鞏固記憶,記住新學習到的行為。Ruhr大學和Sheffield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實驗對嬰兒的陳述性記憶進行了評估,發現嬰兒式睡眠對于發展陳述性記憶極為重要,比如記住事實、事件和知識。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前不久,英屬哥倫比亞大學BC兒童醫院的科學家們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精確診斷了一些智力障礙背后的遺傳疾病,發現了與已知疾病有關的新基因、新體征和新癥狀。這一突破性成果五月二十五日發表在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上,首次展示全基因組測序能夠改變智力障礙兒童的一生。
下一篇: Nature:利用細菌治療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