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權威期刊揭示癌轉移機制
日期:2016-02-04 08:40:43
肝癌是一種預后很差的常見惡性腫瘤。我國是肝癌高發國家,每年約有11萬人死于這種疾病。肝細胞癌(HCC)是原發性肝癌的主要類型, 也是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之一。門靜脈癌栓(PVTT)是肝細胞癌發生轉移的重要風險因子,PVTT的出現往往伴隨著腫瘤微環境缺氧。人們普遍認為低氧環境能促進腫瘤轉移,但還不清楚其中的具體機制。
此前有證據表明,低氧誘導因子HIF-1α會誘導腫瘤發生上皮-間充質細胞轉化(EMT),并由此推動肝癌細胞擴散。浙江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日前發現,低氧誘導的EMT也會影響免疫細胞,形成免疫抑制性腫瘤微環境。這項研究于二月二日發表在十大腫瘤學期刊之一的Cancer Research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副院長梁廷波。
研究顯示,低氧誘導的EMT增加了肝癌細胞中CCL20細胞因子的表達。缺氧肝癌細胞會以CCL20依賴的方式,在單核細胞源性巨噬細胞中誘導IDO表達。這些表達IDO的單核細胞源性巨噬細胞可以抑制T細胞增殖和促進調節T細胞擴增。此外,HCC樣本的CCL20高表達也確實與PVTT和預后差有關。
研究總結道,HIF-1α/CCL20/IDO通路能通過誘導EMT和建立免疫抑制性腫瘤微環境,促進肝細胞癌的擴散和轉移。這一信號網絡有望成為肝細胞癌治療的新靶標。
如果沒有足夠的氧,絕大多數細胞都不會分裂。不過,癌細胞可以繞過這一限制持續增殖。2014年07月Johns Hopkins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發表文章,揭示了這些細胞在低氧條件下的增殖策略。研究指出,癌細胞能通過這一機制在血液供給不充足的情況下持續分裂。
HIF-1α是低氧應答的關鍵轉錄調節子,能夠誘導多個靶基因表達,涉及肝細胞癌轉移的不同階段。鑒定這些靶基因對于理解肝細胞癌轉移的分子機制至關重要。復旦大學和上海交大的研究團隊在肝細胞癌中鑒定了HIF-1α的重要靶基因,為肝細胞癌治療提供了潛在的新靶標。這項研究發表在2015年3月的《Oncogene》雜志上。
2015年1月南京大學、埃默里大學和南京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發表文章,展示了一種針對低氧腫瘤微環境的近紅外光學成像探針。這種對氧敏感、近紅外發光的水溶性磷光大分子探針,不僅能檢測各種腫瘤的低氧微環境,還能根據癌細胞增殖時的耗氧量增加發現少量的癌細胞。
上一篇: Nature研究揭示長壽之道
下一篇: EMBO:脂肪肝治療新靶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