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研究遭質疑:誰主宰了癌癥形成?
日期:2015-12-21 09:04:13
發表在12月16日《自然》(Nature)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主張,大多數的癌癥病例都是由于諸如有毒化學物質和輻射等一些可以避免的因素所導致。這篇論文試圖駁斥了今年早些時候提出的一個觀點,當時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一份研究報道得出結論:內在細胞過程中的一些差異是一些組織比另一些組織更頻繁癌變的主要原因。
這項工作導致了人們斷言,某些形式的癌癥主要是“壞運氣”所導致,并提出這些癌癥類型相對抵抗預防措施。Fred Hutchinson癌癥研究中心的John Potter說:“毫無疑問其至關重要。這表明了我們是否應該花費精力來預防癌癥。”
在他們的Science論文中,數學家Cristian Tomasetti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癌癥研究人員Bert Vogelstein,計算了各種組織中干細胞分裂次數與形成癌癥風險之間的關系。細胞每分裂一次都伴隨著DNA將會被錯誤復制,導致突變的風險——其中一些突變可以促成癌癥。二人的分析結果發現了一種關聯:在一生中某一特定組織中干細胞分裂次數越多,它越有可能癌變。
Tomasetti和Vogelstein隨后根據多少風險變異歸因于干細胞分裂與某些“外部”因素,如環境中致癌物暴露,將癌癥類型進行了排序。作者認為,盡管一些癌癥明顯有著環境關聯,例如肝癌是由于丙型肝炎感染所致,肺癌是由于吸煙引起,其他一些癌癥的變異則主要通過干細胞分裂缺陷來進行解釋。他們認為,在這些情況下早期發現和治療比預防更有效。
紐約石溪大學的癌癥研究人員Yusuf Hannun對此持不同的看法。“他們所做的很有趣,但我被結論嚇了一跳,”他說。
Hannun和同事們爭論,原始的工作認為兩種變量:內在干細胞分裂速度和外部因素是完全獨立的。但假如環境暴露影響了干細胞分裂速度會怎樣,因為眾所周知輻射就能做到這一點。
不同的看法
Hannun和他的研究小組還利用了其他的證據,來試圖精確描述出環境因素對癌癥風險的貢獻。他們調查了一些流行病學數據,例如有數據表明從低癌癥風險地區遷移到高風險地區的人們很快會以與他們新居所相一致的速度來形成癌癥。作者們還檢測了與某些癌癥相關的突變模式;例如,紫外線往往會在DNA上造成一種指示性突變標記。并且他們利用其他的數學模型,擴大了早期研究工作中采用的數據集納入了前列腺癌和乳腺癌——兩種最常見的癌癥。
這些模型表明,細胞分裂過程中的突變很少累積到生成癌癥的點,即便是在細胞分裂速度相對高的組織中。研究小組發現在幾乎所有病例中,都需要暴露于致癌物或其他環境因素來觸發疾病。
Tomasetti反駁說,他從未打算解釋癌癥形成的原因。他的分析結果是建立在健康組織的正常干細胞分裂基礎上,只是為了解釋為什么一些癌癥比另一些更普遍。他還認為Hannun和同事們建立的模型生成了太多的假設,無法整合腫瘤生長的一些特征。
哈佛T. H. Chan共同衛生學院的Edward Giovannucci說,一些癌癥預防專家則很歡迎這篇Nature論文,因為他們擔心公眾,及有可能科學研究的資助機構得出這樣的結論:認為不值得開展預防工作。“不抽煙,你終身罹患肺腺癌的風險會顯著下降。由于干細胞較少分裂,你患骨盆肉瘤的風險甚至更低——那又怎樣?”
下一篇: 吃貨福音:促肥胖基因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