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大型疾病研究結出碩果
日期:2015-03-27 08:55:37
先天性心臟病簡稱先心病,是最常見的一種出生缺陷,會嚴重危害嬰幼兒的健康。匹茲堡大學的科學家們用化合物誘導隨機基因突變,在八萬七千只小鼠中鑒定了大量與先天性心臟病有關的基因突變。研究顯示,細胞的纖毛結構在這些心臟缺陷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相關論文發表在三月二十五日的Nature雜志上。
這些發現是大型項目Bench to Bassinet結出的碩果。這個項目由NIH旗下的心肺和血液研究所于六年前啟動,旨在尋找結構性心臟病背后的遺傳學因素。結構性心臟病是近年來心臟病領域出現的新概念,泛指一大類先天性或獲得性的心臟病,主要表現為心臟和大血管結構異常。
“這項研究為人們提供了新的線索,有助于進一步理解涉及心臟發育的生物學通路,”這項研究的領導者,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Cecilia Lo教授說。“我們鑒定的基因和通路在臨床上有重要意義,可以幫助人們解析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遺傳學病因。”
先天性心臟病是導致嬰幼兒和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會給個人、家庭和社會造成嚴重的經濟、精神和醫療負擔。目前人們普遍認為,先天性心臟病是基因、染色體異常和環境致畸物等相互作用的結果。
研究人員讓小鼠接觸能夠引發隨機突變的化合物,然后將這些小鼠配對使87,355只小鼠受孕。隨后他們通過非侵入性的超生掃描對每個小鼠胎兒進行檢測,發現了三千多例先天性心臟缺陷。研究人員測序了這些突變小鼠的基因,并且與沒有受到影響的小鼠后代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他們鑒定了61個基因中的91個隱性突變。
“我們驚訝的發現,許多發生突變的基因與纖毛或者纖毛介導的信號傳導有關,”Dr. Lo說。“這說明纖毛在心臟發育的調控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包括心血管系統的不對稱性,這種不對稱模式對于血液氧合效率非常關鍵。”
上一篇: Nature:解開基因沉默的十年謎團
下一篇: Nature子刊:iPSC助力罕見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