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發現炎癥與再生新聯系
日期:2015-02-27 08:52:00
幾乎所有的損傷,甚至是輕微的皮膚擦傷,都可以引發炎癥反應,其不僅保護了機體免受入侵微生物的侵害,還開啟了愈合及損傷修復必需的再生信號——盡管這一過程得到普遍的認識,它的一些細節仍然神秘。
在2月25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由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報道稱發現了炎癥和再生之間新的聯系:一些被受體蛋白gp130激活的信號通路。
研究主要作者、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院藥理學系助理項目科學家Koji Taniguchi博士說:“我們發現,gp130能夠激活幾條信號通路,開啟已知在干細胞生物學中發揮關鍵作用的一些轉錄因子。”
論文的資深作者、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院基因調控和信號轉導實驗室主任、著名藥理學和病理學教授Michael Karin博士說,這些轉錄因子——尤其是STAT3、YAP和Notch——刺激了正常組織干細胞增殖和生存,從而促成了愈合與修復。
“研究工作主要是在一種腸損傷小鼠模型身上完成,小鼠的這種腸損傷與作為人類炎性腸病(IBD)基礎的損傷相似。我們提供的證據顯示,相同的機制有可能控制了肝臟再生,表明它在組織修復中發揮了普遍作用,”Karin說。
除解釋了一個關鍵的生物醫學現象,研究人員說這些研究結果對于炎性腸病和大腸癌的治療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gp130感知的主要信號是炎癥性激素(細胞因子)IL-6和一些密切相關蛋白。研究發現在炎性腸?。肆_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中IL-6表達均升高,由此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即抑制IL-6結合它的受體——gp130與特異的IL-6結合蛋白之間的一種復合物——或許可以改善炎性腸病的病狀。
然而觀察到的結果卻與之相反。阻斷IL-6與受體復合物結合實際上提高了腸穿孔和出血的風險,它們并不適用于炎性腸病治療。新研究表明,IL-6以及它所刺激的信號通路并不是炎性腸病的病因,而是對初始損傷的自然保護反應以及與炎性腸病發病相關的炎癥反應的一個組成部分。
Taniguchi和Karin研究團隊表示,重要的是未來的一些療法不要干擾IL-6和gp130觸發的愈合反應。盡管如此,參與愈合和再生的相同信號通路也會在大腸癌中出錯,變成慢性刺激。
新研究工作確定了適合于為這一常見的惡性腫瘤——第三大癌癥相關死亡原因開發新靶向治療的一些分子靶點,但Karin謹慎地指出“這樣的治療不應該與主要副作用為腸粘膜損傷和炎癥的傳統及高毒性的抗癌藥物結合。阻斷IL-6觸動的再生反應只會加劇粘膜炎。”
上一篇: Nature:新型長效艾滋病療法
下一篇: Cell發現替代節食的健康長壽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