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后血糖如何變化?首席科學家告訴你
日期:2011-04-11 08:41:08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營養科學研究所的陳雁研究員,其早年畢業于華西醫科大學,1994年獲得印第安納大學醫學和分子遺傳系博士學位,2004年獲中科院百人計劃支持,2005年獲國家基金委杰出青年,2006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7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7年為科技部重大科學計劃首席科學家。這項研究工作由博士生羅小琳等在導師陳雁研究員的指導下完成。
大多數動物,包括人類,在其一生中都不斷經歷進食和饑餓的周期循環。進食后以葡萄糖為主的血糖急速上升,機體有多種機制參與了餐后血糖的調控,其中最主要的途徑是通過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機體外周組織對血糖的吸收,從而降低血糖。肝臟是機體最重要的代謝器官,動物實驗表明,進食后約三分之一的血糖能夠轉化為肝糖原,從而儲備過多的葡萄糖。但目前尚不清楚肝臟的糖原合成如何與進食和饑餓的循環周期相協調,以維持餐后血糖穩定。
羅小琳等發現,饑餓能在小鼠肝臟中上調蛋白磷酸酶1(protein phosphatase 1, PP1)的調節亞單位PP1R3G的表達,而進食后PP1R3G的表達則下降。進一步的研究表明PPP1R3G的功能是把PP1錨定在糖原上,增加糖原合成酶的活性,從而增加糖原合成。在小鼠高表達PPP1R3G后,進食后的血糖清除率明顯提高。若在小鼠中降低PPP1R3G的表達,進食后的血糖清除速度則顯著延遲。這一研究發現了肝臟PPP1R3G表達模式在進食和饑餓時的改變在調控糖原合成、維持餐后血糖穩定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血糖控制異常是糖尿病的最主要特征,同時高血糖也是糖尿病病人罹患心血管并發癥的主要原因。該研究揭示了一個餐后血糖調控的新機制,為糖尿病血糖失衡的理解和探索控制血糖的新策略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原文摘要:
Fasting-Induced Protein Phosphatase 1 Regulatory Subunit Contributes to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Homeostasis via Regulation on Hepatic Glycogenesis
Abstract
OBJECTIVE Most animals experience fasting–feeding cycles throughout their lives.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liver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regulating glycogen metabolism. However, how hepatic glycogenesis is coordinated with the fasting–feeding cycle to control postprandial glucose homeostasis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This study determines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coupling of hepatic glycogenesis with the fasting–feeding cycle.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Through a series of molecular, cellular, and animal studies, we investigated how PPP1R3G, a glycogen-targeting regulatory subunit of protein phosphatase 1 (PP1), is implicated in regulating hepatic glycogenesis and glucose homeostasis in a manner tightly orchestrated with the fasting–feeding cycle.
RESULTS PPP1R3G in the liver is upregulated during fasting and downregulated after feeding. PPP1R3G associates with glycogen pellet, interacts with the catalytic subunit of PP1, and regulates glycogen synthase (GS) activity. Fasting glucose level is reduced when PPP1R3G is overexpressed in the liver. Hepatic knockdown of PPP1R3G reduces postprandial elevation of GS activity, decreases postprandial accumulation of liver glycogen, and decelerates postprandial clearance of blood glucose. Other glycogen-targeting regulatory subunits of PP1, such as PPP1R3B, PPP1R3C, and PPP1R3D, are downregulated by fasting and increased by feeding in the liver.
CONCLUSIONS We propose that the opposite expression pattern of PPP1R3G versus other PP1 regulatory subunits comprise an intricate regulatory machinery to control hepatic glycogenesis during the fasting–feeding cycle. Because of its unique expression pattern, PPP1R3G plays a major role to control postprandial glucose homeostasis during the fasting–feeding transition via its regulation on liver glycogenesis.
作者簡介:
陳雁
男,1962年3月28日出生,籍貫四川,漢族
1983畢業于華西醫科大學醫學系,獲醫學學士學位
1986年畢業于華西醫科大學兒科系,獲碩士學位
1994年畢業于美國印第安納(Indiana)大學醫學和分子遺傳系,獲博士學位。
工作情況
1986-1987 華西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兒科,住院醫生
1987-1989 華西醫科大學醫學分子生物學研究室,助教
1994-1996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UCSD),博士后
1996-1998 美國Salk研究所,博士后
1998-2005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和分子遺傳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已獲終身教授)
2004-現在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副所長、博士生導師
2006-現在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任副所長、常務副所長
基本工作介紹
具有多年臨床和基礎醫學、分子生物學、細胞信號傳導和動物模型建立等方面的工作經驗并取得一定成績。在世界上首次克隆鴉片嗎啡受體、首次發現嗎啡受體對鉀離子通道的調控作用、首次克隆TGF-beta受體下游信號分子Smad3和Smad8、首次發現Smad7在TGF-beta信號通路的負反饋調節功能、首次建立TGF-beta阻斷導致胰腺癌早期病變的小鼠模型、首次建立TGIF基因缺失導致腦發育畸形的小鼠模型、首次發現MAPK信號通路Raf激酶的空間調控分子、首次報道糖尿病相關的脂聯素受體基因調節功能、首次發現載脂蛋白AI在糖代謝和改善胰島素抵抗中的作用。目前研究集中于糖尿病的分子機理、腫瘤研究與細胞增殖、動物早期發育與先天遺傳性疾病。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其中約1/3的論文為通訊作者。論文發表在Nature、PNAS、Human Molecular Genetics、JBC、Oncogene、J Neurosci等雜志。論文引用次數2600余次。2004年獲中科院百人計劃支持,2005年獲國家基金委杰出青年,2006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7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7年為科技部重大科學計劃首席科學家。
獲獎情況
1988 通過全國中美生物聯合培養CUSBEA項目
1996 美國腫瘤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博士后基金
1999 美國內分泌協會travel基金
1999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科學家發展基金
2005 國家基金委杰出青年
2006 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
2006 明治乳業科學獎
2006 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7 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研究內容介紹
運用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和動物模型研究TGF-beta和營養疾病有關的細胞信號傳導,基因調控,免疫調節,腫瘤發生機理和動物早期發育。
上一篇: 感知機制和反饋調控途徑
下一篇: 常喝純果汁可防病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