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艾滋病重要成果:狹路相逢強者勝
日期:2014-07-11 13:25:51
來自美國埃默里大學,麻省總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長期追蹤贊比亞的一個大型群體,分析艾滋病病毒的傳播途徑,從中發現艾滋病病毒適應性是病毒感染新個體的一個重要“遺傳瓶頸”,也就是說只有那些在進化上最適合的病毒變異株才能感染新的宿主,這一發現為預防和限制艾滋病感染的藥物或疫苗,提供了一個窗口機會。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雜志上,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埃默里大學艾滋病研究專家Eric Hunter 博士,其研究一直從事HIV自我復制等方面的研究。
自1981年艾滋病首次在美國洛杉機被發現之后,這個被打開的潘多拉最后的禮物蔓延到了全球的每一個角落。多年來科學家們展開了與艾滋病病毒的殊死搏斗,最后演變成了長期抗戰。至今每年,在這一研究領域我們都會取得不少重要的發現,但是治愈的希望依然有待進一步的努力。
這種病毒在進化上變化速度非常快,每個被感染的個體中,RNA序列均出現了多變性,而且新的突變還會一直出現。但是幾乎每一次有新的患者被感染,其感染病毒會被壓縮到只剩下一種變體。
科學家們發現了這種被稱為遺傳瓶頸的效應,并且逐步了解了驅使病毒適應性轉變的關鍵因素。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共有序列編碼的病毒蛋白,這一序列被認為具有最適合性,比其它來自這一共有序列的片段更容易傳播。
“對我們所觀察到的現象最好的解釋就是,生殖道中的一些細胞在頻繁接觸HIV病毒后,被感染,這一過程無需建立一種系統性感染,”埃默里大學醫學院Hunter 博士說。
“我們現在有證據表明,這場競賽并不是在首個靶標細胞被感染后就已經輸掉了,這說明任何能干擾病毒在細胞中進行復制,或者靶向被感染的細胞,在其還未釋放出新病毒之前殺死它的方法,都能減少系統性感染的概率。”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長達十年的時間里研究了贊比亞的一個大型的異性伴侶群組,對在這些伴侶中的137個HIV-1傳播事件做了記錄并進行了分析,并將許多供者的遺傳性病毒變異株與引起初始受者感染的單一、特定病毒基因組進行了比較。
結果發現,在感染新宿主上最為成功的病毒基因組共有大多數的氨基酸序列,也就是共有序列,研究人員預測該序列在新近感染宿主中有最佳的病毒基因功能及強健的適合性。與這一共有序列相比,一個病毒基因組所獲得的差異或多態性越多,它感染一個宿主的可能性就越小。
那么也就是說,只有那些在演化上最適合的病毒變異株才能感染新的宿主,這一發現可幫助解釋為什么不到1%的無保護的異性間接觸會導致HIV-1感染,這也表明即使是略微降低病毒適合性的預防性或治療性方法,就有可能顯著地降低傳播率。
“我們假設病毒基因中的個體突變,對病毒的復制能力具有廣泛的影響,這種復制能力就是感染細胞,并從免疫系統中逃逸出來的關鍵”,文章第一作者Jonathan Carlson說,“我們發現在共有序列上,甚至是微小的變化都能對病毒傳播造成影響。”
“這項研究的一個重要發現在于,感染了更多‘弱’突變的患者,其病毒會較少的傳播給他們的伴侶,因此,如果艾滋病毒疫苗,抗逆轉錄病毒療法或天然的免疫逃逸機制,能引導形成這個弱循環病毒,那么艾滋病整體傳播速度就有可能顯著下降。”
上一篇: 一種遺傳變異與Ⅱ型糖尿病相關
下一篇: Nature發表細胞代謝最新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