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orts》:解開壞死性凋亡的分子機制
日期:2014-06-07 08:55:48
目前,比利時VIB研究所和根特大學(UGent)的研究人員,解開了壞死性凋亡(necroptosis)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Cell Reports》雜志。
傳統上,細胞死亡分為凋亡和壞死兩類,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壞死性凋亡是一種不同于凋亡和壞死的新型細胞死亡途徑,在許多疾病模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從病毒感染和聽覺神經細胞減少,到多發性硬化癥、急性心衰和器官移植并發癥。詳細了解細胞死亡的過程,可讓我們能夠有針對性地尋找新藥物。
VIB/UGent的Peter Vandenabeele稱:“長期以來,壞死性凋亡的分子機制一直都是個謎。細胞會破裂,但是它們究竟如何做到的,仍不清楚。現在,我們發現,細胞可激活在膜上鉆孔的造孔分子。這項基礎研究,為許多慢性和急性炎癥和退行性疾病(在這些疾病中,壞死性凋亡需要被阻斷),提供了全新的觀點。同時,它對以受控方式刺激壞死性凋亡也非常有用,例如為了規避癌細胞對化療的耐藥性,或恢復癌細胞對細胞死亡的敏感性。”
細胞死亡導致的炎癥反應
許多疾病都與死亡細胞有關。這就是為什么“了解細胞死亡過程對于尋找新藥物必不可少”。Peter Vandenabeele有多年研究細胞死亡的專業知識,包括“壞死性凋亡”。在這些類型的細胞死亡中,細胞會破裂,細胞內容物被釋放。這會引起周圍組織的炎癥反應。
之前有研究表明,壞死性凋亡發生時伴有多種疾病,包括病毒感染、感染性休克、視網膜脫離、聽覺神經細胞損失、多發性硬化癥、急性心臟衰竭、中風、腎功能衰竭和器官移植并發癥。當四肢和器官的血液循環不良、氧氣不足時(例如動脈粥狀硬化或2型糖尿病),也會發生壞死性凋亡。
一種新的治療策略:阻礙成孔
Yves Dondelinger和Peter Vandenabeele發現,壞死性凋亡期間的細胞破裂,與孔洞(由MLKL蛋白質構成)的形成配對。這些MLKL孔是在細胞表面形成的,會造成細胞吸收過多的水。因此,細胞最終會破裂。如果我們詳細了解MLKL蛋白如何產生孔洞,就可能開發出某些藥物,通過阻礙或暫時阻斷這個過程,控制或容忍細胞的死亡。
上一篇: 美國科學家12年不沖澡 研制特別細菌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