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科學家Hepatology研發高效肝癌疫苗
日期:2014-06-05 09:13:04
改造大多數肝癌細胞表達的一種蛋白質,使得科學家們生成了一種可在小鼠中極其有效地預防這一疾病的疫苗。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喬治亞醫學院及喬治亞瑞金斯大學癌癥中心免疫學家何玉凱(Yukai He)博士。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腫瘤免疫學、腫瘤微環境和免疫抑制、基因治療病毒載體、慢病毒載體誘導機體免疫的機制研究和應用。
何玉凱說:“AFP通常表達于發育過程中,肝癌細胞也表達這種蛋白。在以往的疫苗研究中由于機體將它識別為‘自身物質’,AFP能夠躲避攻擊。”
肝癌是美國最快速增長、最致命的癌癥之一,3年存活率僅為17%。通過呈獻機體將視作為外源物質的抗原,疫苗幫助引導免疫系統對入侵物發動攻擊。
在一個叫做抗原工程(antigen engineering)的過程中,何玉凱對AFP進行了改造,讓免疫系統在識別它的同時仍以肝癌細胞表達的AFP作為靶心。何玉凱和同事們將研究結果發布在《Hepatology》雜志上。
大約80%的常見肝癌細胞均表達AFP,而健康成人通常則不表達這一蛋白。為了讓癌癥能夠旺盛地生長,一些細胞必須去分化回復至一種不成熟狀態,這是肝癌細胞在形成過程中表達AFP的原因,也是免疫系統會將其視作為“自身物質”的原因。
何玉凱的改造AFP需借助于一種具有良好記錄的載體傳遞進入到細胞中。慢病毒載體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骨架,其去除了大部分的HIV基因。慢病毒載體尤其能夠很好地靶向樹突狀細胞,樹突狀細胞的功能就是向免疫系統遞呈抗原,隨后激活T細胞發動攻擊。
在一個經證實的模型中,小鼠暴露于已知會誘導肝癌的化學物質之下,在90%的情況下這一疫苗阻止了癌癥。接種這一疫苗的小鼠普遍具有更多的T細胞及更多靶向AFP的T細胞,能夠對重新出現的肝癌保持高度的警惕。
何玉凱說,腫瘤細胞再次出現是癌癥患者面臨的一種不幸的現實狀況,在5年內肝癌患者具有70%的復發率。患者通常通過手術來切除肝臟的病變部分,但當前沒有有效的輔助治療來降低復發率。
何玉凱說,理想的情況下,他的某些版本的疫苗將在某天提供關鍵的缺失片段,顯著地改善患者的生存。同樣,這種方法還有可能在高風險人群中預防這一疾病。他還沒有檢測這種疫苗是否可能成為一線療法。
近期何玉凱得到了來自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160萬美元的資金資助,他將繼續致力推動小鼠研究轉向人類應用。“現在我們知道了它在小鼠中起作用,我們還必須確定它在人體也起作用。因為許多有前景的癌癥疫苗在人類卻無法很好地發揮效應,”何玉凱說。
新研究包括從健康個體處取得血液,分離出單核細胞。他們將誘導單核細胞發育為樹突狀細胞,給予它們這一抗體,然后將武裝的樹突狀細胞輸回小鼠體內,看它們是否會生成靶向AFP的T細胞。
接下來的工作還包括開發一種病毒樣顆粒,其既要能夠保留慢病毒載體的效率,又不會有對HIV衍生傳遞系統的安全擔憂,且工廠能夠輕易地將它制造出來。許多已經應用于人類的疫苗都利用了基于蛋白質的傳遞系統。何玉凱和他的研究小組也在致力于研究一種受體配體,其能夠讓AFP更多地吸引到樹突狀細胞的注意。
何玉凱認為,將更安全的運送載體和配體與抗原包裝在所謂的“三聯”疫苗中,這將是一個強大的組合。
上一篇: 治療癌癥新曙光 蛋白質JAK2至關重要
下一篇: Nature醫學:追蹤癌癥從血液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