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找到生長素作用的玄機
日期:2014-03-27 08:51:08
植物的葉片形狀千變萬化,有披針形、矛形、腎形、菱形、箭頭形、卵形、圓形、勺形、心形、淚珠形、鐮刀形等等。這些形狀的生成取決于植物生長素的分配,而生長素決定著植物細胞分裂和伸長的速度。
為何一個簡單的分子能夠塑造如此復雜多變的形狀呢?因為生長素能與大量控制基因表達的蛋白相互作用,施加自己的影響。近年來,人們發現了越來越多這樣的蛋白,生長素的信號傳導機制也越發復雜起來。
現在,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對生長素信號網絡中的蛋白進行研究,找到了理解整個網絡的關鍵所在。這項研究于三月二十四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研究人員解析了一個關鍵轉錄因子的晶體結構。他們發現,該蛋白的互作區域折疊起來,形成分別帶正負電荷的兩面,就像一個磁鐵。這樣的結構區域允許蛋白相互吸引,形成長鏈或寡聚物。文章的資深作者,助理教授Lucia Strader指出,通過這些鏈的長度變化,植物可以精密調節不同細胞對生長素的應答,產生細微的結構差異。
塑造葉片形狀只是植物生長素多種作用中的一個,其他還包括幫助植物向光源彎曲、根系向下生長、枝條向上生長、和果實發育等等。“吲哚3乙酸(IAA)是最強力的植物生長素,幾乎涉及了植物生活史的方方面面,”Strader說。
在生長素及其影響的基因之間,涉及了大量的蛋白。研究人員指出,這些蛋白組合在每個細胞中都不同,整個系統相當復雜。為了進一步理解這一系統,文章的第一作者David A. Korasick獲得了轉錄因子ARF7的晶體結構,該蛋白可幫助擬南芥向光源彎曲。
據介紹,此前的抑制子-轉錄因子互作模型已經建立了15年之久。人們一致認為抑制子平躺在轉錄因子上,抑制子的兩個結構域分別與轉錄因子的兩個結構域配對。而Korasick建立的結構模型顯示,ARF7的兩個結構域折疊在一起,形成像磁鐵一樣的互作區域。他們將這個擁有正電和負電兩面的互作區域稱為PB1結構域。據介紹,真菌、動物和植物都具有這樣的結構域。
研究人員指出,同樣擁有PB1結構域的抑制蛋白,可以與這種轉錄因子結合。研究顯示,轉錄因子PB1結構域的兩面必須各結合一個轉錄因子,才能夠抑制生長素對它的影響。
這就意味著,抑制蛋白與轉錄因子此前的一對一模型是錯誤的,Strader 說。“這樣的相互作用不只局限在兩個蛋白之間,可能涉及了數百個蛋白。”
例如,在Korasick的晶體結構中,五個ARF7的PB1結構域相互連接,形成了一個五聚體。“我把PB1結構域看成是磁鐵,”Strader說。“它們能夠前后顛倒著相連,形成長鏈。”
研究人員指出,隨著植物的進化,生長素的信號傳導系統變得越來越復雜。舉例來說,與復雜的大豆相比,簡單苔蘚的信號傳導蛋白就少得多。這說明生長素信號傳導對植物相當重要,Korasick說。
ViaFect轉染試劑
“植物和動物的差異在于,”Strader說。“植物具有堅硬的細胞壁。當植物細胞決定分裂或伸長時,將是一個永久性的決定,因此需要極為嚴密的控制。”
上一篇: Nature免疫學:發現新型中性粒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