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衣原體的致癌之路
日期:2013-06-25 09:22:09
德國馬普感染生物學研究所(MPIIB)的研究人員發現,衣原體感染會促使宿主積累大量的DNA突變,并強制這些基因受損的細胞繼續生長,而這種情況很容易引發癌癥。文章發表在Cell旗下的Cell Host & Microbe雜志上。
衣原體在細胞內的生存,依賴于宿主細胞的多種功能。這類微生物會操縱宿主細胞內的各種機制,來促進自身的生長。但此前人們并不了解衣原體感染對宿主細胞的具體影響。有研究顯示,沙眼衣原體(Chlamydia trachomatis)與宮頸癌和卵巢癌的發展有關。
現在,MPIIB的研究人員發現,衣原體感染會給宿主細胞帶來永久性的影響。這些發生在基因組和表觀基因組層面的改變,會促進多種癌癥的發生。
研究顯示,受到衣原體感染的細胞,DNA斷裂水平明顯增高。在正常情況下,根據DNA損傷的程度不同,細胞會“自殺”或者激活DNA損傷應答。DNA損傷應答能激活特定蛋白復合體,對破損的DNA鏈進行修復,以保證基因編碼序列未被改變。然而在受到衣原體感染的細胞中,DNA損傷應答機制被破壞,修復過程更容易出錯,由此產生了更多的突變。
令人驚訝的是,盡管存在大量的DNA損傷,被衣原體感染的細胞仍能持續增殖。研究人員指出,這是因為衣原體能夠在宿主細胞中,激活特定信號促使細胞存活。衣原體強迫受損細胞生存下來,避開了正常的淘汰機制,而這很容易造成細胞的癌變。
DNA損傷累積和不受控制的細胞生長都是癌癥的典型標志。研究人員相信,這兩個過程是衣原體促使細胞癌變的前奏。
認識到衣原體感染可能引發癌癥,這一點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人們可以通過接種疫苗或抗生素治療,在早期階段預防癌癥的發生。這樣的策略已經有成功應用的先例,例如可能導致宮頸癌的人乳頭瘤病毒HPV,和可能導致胃癌的幽門螺桿菌。
不過,還有許多以感染為基礎的致癌機制,沒有得到證實。大部分的癌癥治療,還是針對已經確診了的晚期患者。為此,MPIIB的Thomas Meyer教授一直致力于,明確細菌感染與癌癥之間的關聯。而他領導的這項新研究,就成功闡明了衣原體感染與卵巢癌的關系。
上一篇: Nature Methods:磷酸化與泛素化的交互應答
下一篇: Nature揭示RNA轉錄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