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Nature子刊解析癌癥與miRNA
日期:2012-12-20 09:18:19
近日來自上海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和第六人民醫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了大腸癌進程的一個關鍵調控因子miR-17-5p及其分子機制,相關論文“Elevated oncofoetal miR-17-5p expression regulates colorectal cancer progression by repressing its target gene P130”發表在12月18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上海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的秦環龍(Huanlong Qin)教授和馬延磊(Yanlei Ma)博士為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秦環龍教授主要從事胃腸道疾病的外科基礎與臨床研究,包括腸道屏障功能障礙及防治和大腸癌蛋白質組學和代謝性標志物的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先后發表學術論文180余篇,SCI收錄論文45篇,累計影響因子176.3分。
大腸癌又稱結直腸癌,是目前在臨床上非常常見的一種腫瘤,在國內的發病率處于第三位,而且其發病率仍呈逐漸上升的趨勢,是一種導致人死亡的重要疾病。人們對于大腸癌認識不足,因此在臨床上發現的大腸癌多數為中晚期腫瘤,治療效果差,復發率高。
microRNAs(miRNAs)是一類長度為18—24個核苷酸的非編碼小分子 RNA。它主要通過與靶標基因3’UTR的完全或不完全配對,降解靶標基因mRNA或抑制其翻譯,從而參與調控個體發育、細胞凋亡、增殖及分化等生命活動。近年隨著腫瘤研究的深入,miRNA已經成為腫瘤生物治療領域的一個新亮點,越來越引起研究人員的關注。目前,人類已經發現400余種miRNA,可以調控人體中1/3基因的表達水平。如果相關的miRNA發生突變,激活相關癌基因的表達或引發抑癌基因的缺失,就會導致腫瘤的發生。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miR-17-5p是大腸癌進程的關鍵調控因子。研究人員證實miR-17-5p是一種癌胚miRNA,其通過靶向P130編碼基因,隨后激活Wnt/β-catenin信號通路調控了腫瘤形成和進展。利用來自兩個大腸癌癌患者群體的樣本,研究人員發現相比腫瘤低水平表達miR-17-5p的患者,腫瘤高水平表達miR-17-5p的患者總體生存率較短,然而他們對于輔助化療的反應卻更好。研究結果還發現miR-17-5p和P130表達之間存在強大的負相關關系。
這些結果表明miR-17-5p是大腸癌進展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子,miR-17-5p表達增高通過抑制它的靶基因P130從而調控了大腸癌的進程。新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大腸癌潛在的治療或診斷/預后靶點。
上一篇: 研究發現缺少維生素D白天容易瞌睡
下一篇: Nature新論文:讓癌細胞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