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改寫DNA甲基化經典
日期:2012-10-29 07:41:52
近日,吉林大學人獸共患病研究所和華大基因研究院通過合作,首次在旋毛蟲基因組中發現了甲基轉移酶,并證實了DNA甲基化的存在,改寫了長期以來認為線蟲中沒有該種表觀遺傳修飾的歷史。相關成果發表于《基因組生物學》。業內專家認為,該研究為以DNA甲基化為靶標的抗旋毛蟲及類似病原藥物與預防制劑的開發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徑。
DNA甲基化作為一種典型的表觀遺傳修飾現象,其功能及分布已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令人驚奇和難以理解的是,自由秀麗隱桿線蟲DNA中未發現甲基轉移酶類似基因,且不存在DNA胞嘧啶甲基化現象,從而使之成為一個特例,同時也成為其作為最為廣泛模式生物的一大缺憾,更為甚者,其使傳統的觀點延伸并定義所有線蟲均不存在DNA甲基化現象。
該項目組選取寄生線蟲——旋毛蟲作為研究對象,采用MethylC-Seq分析技術,首次證實了旋毛蟲DNA甲基化的存在,且發現在旋毛蟲不同的發育時期,DNA甲基化程度變化顯著。
通過對包括旋毛蟲在內的11種線蟲的基因組進行掃描,研究人員僅在旋毛蟲基因組中發現了dnmt3酶基因,而該酶是從頭甲基化所必需的一種酶。此外,旋毛蟲中還發現了dnmt2酶,該酶為tRNA甲基化酶,從而證實RNA甲基化可能在旋毛蟲發育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該項目主要完成人高飛博士表示:“這是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在線蟲中發現DNA甲基化表觀遺傳修飾。”
該項目負責人、國際旋毛蟲病委員會副主席、吉林大學人獸共患病研究所所長劉明遠則介紹說:“旋毛蟲病是一種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且危害嚴重的食源性人獸共患病,是對肉食品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的重要病原之一,該成果的獲得對該病的有效防控無疑具有深遠的意義。”
下一篇: 干細胞治療里程碑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