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醫學:HIV演化弄巧成拙
日期:2012-10-25 07:30:47
HIV感染后免疫系統會釋放出大量的初始抗體,而病毒能夠改變自己蛋白衣殼上的多糖來逃避這些抗體的攻擊。而南非研究人員最近發現病毒演化出的新糖基化模式,會催生更為廣譜的抗體,該研究發表在十月二十一日的Nature Medicine雜志上。
“我們往往假定,能夠刺激免疫系統產生廣譜中和性抗體的病毒一定非常特殊”,但這項新發現挑戰了這一觀點,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免疫學家Hanneke Schuitemaker評論道。
對于疫苗研發者來說,HIV是相當棘手的病毒。許多能被抗體靶標的重要病毒蛋白(抗原表位)往往是隱藏起來的,直到HIV與表達CD4的目標細胞結合(包括T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此外,HIV快速突變的基因組使其能夠躲避免疫攻擊,不被感染時免疫系統的第一波抗體識別。
盡管人們通過疫苗誘導廣譜交叉中和性抗體的嘗試還未成功,少數HIV患者在感染多年后體內卻自然而然的出現了這種抗體。了解這些抗體所針對的表位,對于HIV疫苗研發非常重要,人們現已知道這類重要抗體有些識別的是gp120衣殼蛋白332位點上的多糖。
為了研究HIV演化及其相應抗體,南非國家傳染病研究所的Penny Moore和Lynn Morris追蹤了HIV-1-C女性患者體內的抗體滴度。科學家們發現,隨著時間推移表達廣譜交叉中和性抗體的患者越來越多。有兩位女性患者體內產生了針對病毒332糖基化的中和性抗體,但最初感染她們的病毒并沒有這樣的糖基化。
“我們很震驚,”Moore說,一開始感染的病毒并沒有332位點糖基化,而感染后出現了這樣的糖基化病毒,從而使免疫系統產生相應的抗體。研究顯示,在感染約一年后所有病毒332位點都被糖基化,所以患者血液中廣譜中和性抗體的濃度較高。
研究人員認為,幫助病毒逃避第一波抗體攻擊的演化又催生了更廣譜的抗體,而病毒對這種抗體更敏感。為檢驗這一理論,Moore及其同事將急性感染期生成的抗體與表達332多糖表位的病毒結合起來。研究顯示,這些抗體無法抵御后者的感染,說明演化出這一表位能使HIV逃避第一波抗體攻擊。
研究人員將他們的研究范圍擴展到七十位患者,他們發現有三分之一的患者體內都出現了上述模式。研究顯示,332殘基糖基化在建立感染的病毒中相當罕見,但在慢性感染期的病毒中很常見。這也是這些抗體往往能中和多位患者體內病毒的原因。
“這是我們首次真正了解病毒演化塑造相應抗體的過程,”Moore說。“了解病毒演化的模式,對于疫苗開發非常重要,”她預測可以用涵蓋不同表位的疫苗持續接種,以模擬病毒的自然演化。
Duke大學病毒免疫學家David Montefiori發表評論說,盡管還不清楚為何建立感染的病毒沒有這種糖基化,上述表位與其他表位相結合應該能成功用于疫苗研發。
Schuitemaker認為還有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那就是免疫系統針對新表位生成抗體的具體過程。這種廣譜中和性抗體是由最初應答感染的B淋巴細胞產生的,還是由病毒表位變化后參與進來的其他B細胞產生的。“如果是不同的B細胞,也許能夠通過疫苗直接觸發它們”,而不需要模擬演化過程。
上一篇: 我學者發現胃癌免疫抑制病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