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林實驗室PLoS Genet解答謎題
日期:2012-07-17 08:08:15
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美國Scripps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Phosphorylation-Dependent Interactions between Crb2 and Chk1 Are Essential for DNA Damage Checkpoint”的文章,解答了關于DNA損傷檢驗點通路Crb2參與激活Chk1的分子機理,相關成果公布在《PLoS Genetics》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杜立林研究員,其早年畢業于南開大學生物系,2007年加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第一作者是博士生曲萌,其他作者包括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董夢秋博士,董夢秋實驗室的博士生楊兵和陶莉,以及美國Scripps研究所的Paul Russell博士和John R. Yates III博士。
為確保基因組的穩定性,真核細胞中存在一套監控DNA完整性并傳遞DNA損傷信號的系統,稱為 DNA損傷檢驗點通路。參與該信號傳導通路的蛋白包括識別DNA損傷的感應蛋白,下游的效應激酶,還有介導感應蛋白與效應激酶間信號傳導的中介蛋白。Chk1是最重要的效應激酶之一,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在模式生物裂殖酵母中,中介蛋白Crb2對效應激酶Chk1的激活至關重要,但是Crb2參與激活Chk1的分子機理卻并不清楚。
這篇文章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研究人員發現Crb2上的兩個磷酸化位點(T73和S80)對于Chk1在DNA損傷部位的聚集和Chk1的激活是必需的。一個包含這兩個磷酸化位點的19個氨基酸的肽段可以在體外與Chk1直接結合。通過將這一肽段定位在DNA損傷部位,本論文證明了Crb2和另一個中介蛋白復合體Rad9-Rad1-Hus1 (9-1-1)的主要作用是將Chk1募集到DNA損傷部位。
杜立林研究主要從事DNA雙鏈斷裂的修復機制,對基因組中脆弱位點的研究,以及高通量表型組的分析,其實驗室曾構建了可用于裂殖酵母的高效插入誘變工具,為這一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工具。
研究人員運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分析了大量的轉座子插入位置,發現在該系統中,PB轉座沒有明顯的染色體偏好性。利用此誘變系統,他們篩選到位于klp5, klp6和dam1的能夠增強細胞對微管解聚藥物thiabendazole的抵抗性的PB插入突變。在另一個遺傳篩選中,研究人員發現在wee1基因中插入PB能夠抑制溫度敏感突變cdc25-22的致死表型。在這兩個篩選中,研究人員得到了所有預期的突變基因,體現了該PB誘變系統的實用價值。
上一篇: 非實性肺癌腫瘤負荷定量研究獲進展
下一篇: 多國科學家攜手繪制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